-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三晋农业的金钥匙
雄伟的太行山下,是古老而神奇的三晋大地,在这片热土上,既留下了悠久的历史,又谱写着新时代的传奇。有这样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以满腔热情和坚韧执著,向缺水少雨,干旱频发的自然环境发起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旱农人”。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06年的一个深夜,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一户人家的灯仍然亮着。灯下,一群科研人员满脸疲惫却又很兴奋地激烈争论着。他们是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的驻点工作人员,正在为示范基地的筹建紧张地忙碌着。
这个有1037口人的村庄,具备了所有山西贫困山区的典型特征:气候条件差(年降雨450mm,年均气温6-7℃)生产水平低,抗灾能力弱,玉米单产只有300多公斤,菜豆单产只有1000多公斤。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没有工矿和服务业。2006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718元。
正是冲着这些典型特征,2006年,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决定将河村选定为山西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的试验示范基地。从此,一群“旱农人”走进了河村,驻扎在了河村。他们的领军人――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娟玲,要求驻点人员要驻得下、蹲得住,虽然离太原仅一小时车程,但不能天天回家,点上不能买电视,蹲点就要想点上的事,就是要跟农民打成一片,搞清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
团队的骨干之一,黄明镜主任向我们描述了刚驻村时的情景:我们的成员,租住老乡的房子,让房东帮助做饭,身上被蚊叮虫咬了许多疙瘩,不少时候觉也睡不好,还有就是,王娟玲主任对团队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候都有点不近人情。
不过,正是在这“不尽人情”的驻点纪律的严格约束下,攻关组艰苦努力,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同探讨问题,才在很短时间内摸清了情况,找准了症结,很快将“低温干旱”确定为攻关的首要目标。
针对低温干旱导致的长期以来河村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小的问题,王娟玲一班人创新集成了以“增加密度”为核心,早覆膜、早播种提温保墒为主要内容的“一增二早三改”技术模式,并配套了相应机具,使玉米产量翻番。2008年17亩连片示范的旱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919公斤,创下了山西冷凉早熟区旱地玉米的历史高产纪录。2010年在前期低温、前中期严重干旱的不利条件下,420亩旱地玉米连片示范最高产量达851.7kg/亩,平均产量达779.2kg/亩,比对照增产77%,亩增收648元,创下旱地玉米大面积连片示范的高产记录。2012年,425亩连片种植的玉米,最高产量达940.9kg/亩,平均产量858.9kg/亩,又一次刷新了记录。
他们连续攻关,先后研究出甘蓝“一优三保”、菜豆“三早三优”、谷子“一优一盖二简化”等不同作物旱作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及其机械配套技术,使河村的整体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菜豆平均产量2250kg/亩,比对照增产33.4%,亩增收485元。甘蓝平均产量5029kg/亩,比对照增产24.9%,亩增收350元。谷子平均产量466.7kg/亩,比对照增产120.5%,亩增收500元。
基地负责人刘恩科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独特的科技创新及成果推广机制。他说,我们以500元一亩把农民的地租过来,取得土地的支配权,然后再返包给农民,让他们作为我们的辅助工,帮助我们做试验,我们称之为“反租倒包”。这是培训农民,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最好办法。他们在按照我们指导操作的过程中,在化肥农药称量过程中,就会亲身体会到,原来科技是这个样子。由于在参与的过程中,对科技的成效有了切身体会,亲眼看到农药节省了,产量却明显增加了,小面积的试验示范,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参与。这就是王主任说的,把基地建在农民的家门口,把试验设到农民的地里头。这样做的最大好处还在于,科技成果不是在完成之后才开始转化应用,而是在技术成果即将成熟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向实际生产能力的转化,不用挂图讲解,在地头一看,机械现场一操作演示,农民就明白了。不少行政命令无法解决的事情,却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主要是因为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外面的农民过来看,原来地可以种成这个样子,产量可以有这么高!这就是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就是艺机一体化给农民带来的新变化。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科研人员活跃在一线,容易有灵感,技术问题可以就地思考,就地研究,就地解决,这样不仅出成果快,且实用性强。
王娟玲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科研理念。她说,农业科技的特点及科研滞后需求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研究放在生产一线,决不能只是搞在研究所的高墙里。那种在办公室里写报告,在电脑上搞模型,在会议室里搞验收的做法,出来的成果往往跟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脱节,难有实用价值。我们下定决心建基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