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坝肩变形体成因机制的离散元数值模拟.pdfVIP

西北某坝肩变形体成因机制的离散元数值模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某坝肩变形体成因机制的离散元数值模拟.pdf

33卷第 1期81~87页 山 地 学 报 Vo1.33.No.1pp81~87 2015年 1月 M oUNTAIN P.ESEARCH Jan.,2015 文章编号:1008—2786一(2015)1—81—07 DOI:10.16089/j.cnki.1008—2786.000011 西北某坝肩变形体成 因机制的离散元数值模拟 吴龙科 ,任光明,郑秀红 ,陈超’,沈启香 ,王飞,王海涛 (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2.中国水 电顾 问集 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65) 摘 要:通过对西北某坝肩边坡勘探平硐的现场调查,综合分析边坡的基本特征、岩体结构特征 、坡体结构特征、 变形破坏特征,认为坡体为形成年代 比较久远的变形体,在 自重的作用下坡体发生缓慢的变形 ,地震的作用加速了 坡体的变形,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变形体,但坡体未发生整体的失稳。由于坡体变形年代比较久远,故采用离散元数 值模拟对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重作用下坡体有沿缓倾坡外层面缓慢滑移变形的趋势,在地震 荷载的作用下最终诱发边坡发生比较大的变形。坡体在变形过程中经历了启动、高速变形和 自稳3个阶段,在启 动阶段坡肩位置首先出现拉张裂缝 ,然后坡体中部出现变形 ,最后坡脚位置剪出。通过坡体中监测点加速度、速度 的研究发现随着高程的增加坡体的加速度、速度放大系数明显增加。 关键词:地震;顺层岩质边坡;成因机制 ;离散元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P642.2,TU457 文献标志码 :A 层状岩质边坡在 自然界存在十分广泛。由于层 以上方法中模型试验对于坡体运动规律的监测 面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坡体 自身的稳定性,在 存在较大的误差,而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又受 自重和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变形破坏 。本文研究的变 到介质连续的局限,故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 形体位于西北某拟建水库左坝肩位置,坡体层面缓 离散单元法对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模拟。 倾坡外,变形体的存在对水库的施工和后期的运营 存在一定的威胁,故有必要对变形体的成因机制进 1 变形体基本特征和成因 行研究 。 地震诱发边坡失稳的机制许多学者做过研究。 1.1 变形体的基本特征 郝建斌等通过室内振动试验,揭示了层状岩质边坡 变形体整体呈上小下大的 “伞”形 (图1),前缘 在受到动力扰动下的变形与破坏特征…;董金玉等 高程为 2115m,后缘高程2450m,前后高程差335 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顺层岩 m,变形体平均坡度介于28。一34。。变形体横向长 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 ;王来贵等通过有限 260~280m,纵向长320~570m(图2),根据钻孑L及 元模拟了单一弱面斜坡强震作用下的拉张破裂过 平硐资料,变形体厚度介于24—77m,变形体平均 程 ;郑颖人等采用 FLAC动力强度折减法,结合具 厚度45m,总体积约715×10m 。 有拉和剪切破坏分析功能的FLAC 软件对地震边 岩层产状为NW295。NEL25。一30。。通过对平 坡破坏机制进行数值分析 。此外,国内许多学者 硐中结构面精测,变形体中发育5组优势结构面:① 通过模型试验对不 同激震方 向、不 同波形 、不 同频 7。~28。/SE 7。一28。,主要分布在上游侧边界、变 率、不同振幅的地震波诱发的不同类型边坡的变形 形体前缘。②307。一344。/NEL68。~86。,主要分布 破坏模式、动力响应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