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碳酸铝铵制备超.ppt
由碳酸铝铵制备超细氧化铝粉末 成员:2005级基地班 谢靖凡 张美林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材料领域,它具有奇特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誉为跨世纪的新材料,引起了科学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 氧化铝是白色晶状粉末,已经证实氧化铝有α,β,γ,δ,η,θ,κ和χ等十一种晶体。不同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条件可获得不同结构的纳米氧化铝:χ,β,η和γ型氧化铝,其特点是多孔性,高分散、高活性,属活性氧化铝;κδθ型氧化铝;;a一 ()3,其比表面低,具有耐高温的惰性。 前景展望 研究方法 气相反应法:气相 反 应 法是通过等离子体、激光、电子束或电弧等方式加热将物质变成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长大形成超细粉。 激光诱导气相沉积法(LICVD法) 等离子体气相合成(PCVD)法 研究方法 液相合成法 溶胶一凝胶法(Sol-Gel法):利用铝醇盐或无机铝盐的水解和聚合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均匀溶胶,再浓缩成透明凝胶,凝胶采用冷冻干燥、形成乳胶液、共沸蒸馏等技术手段 微乳液反应法:从乳化液中析出固相,使成核生长、聚结等过程局限在一个微小的球形液滴内,从而形成球形颗粒 沉淀法 等等^_^ 原理 当把 Al3+ 盐溶液滴加到(NH4)2CO3溶液时,根据反应物浓度和体系的pH不同可 得到不同的沉淀产物 2Al(NO3)3+3(NH4)2CO3+H20=2AlO(OH)+6NH4N03+3CO2 Al(NO3)3+2(NH4)2CO3+H20=NH4AlO(OH)HC03+3NH4NO3+C02 原理 pH约为9,则溶液中NH4+ . AIO(OH)2一和 HC03一的浓度就可以维持足够高,沉淀反 应就可以得到碳酸铝铵。 随着温度的升高前驱体碳酸铝铵相变次序碳酸铝铵→无定形Al203 → γ-Al203 → α- Al203 实验发现在1150度,制成的氧化铝粉末是纳米级的 方法 碳酸铵与硝酸铝摩尔比≥2, (NH4) 2CO3浓度≥ 1.5mo1/L, AI(NO3)3浓度≥0.3mol/L,反应体系的PH值≥ 9,将硝酸铝溶液加到碳酸按溶液中,滴加速度小于0.8L/hr,反应温度小于400C. 本实验中我们取(NH4) 2CO3浓度2mol/L AI(NO3)3 0.3mol/L 实验过程 称取9.6 g的(NH4) 2CO3,和11.25g的AI(NO3)3。9H2O分别溶解于50ml和100ml的烧杯中 转移至50和100ml容量瓶分别将(NH4) 2CO3和AI(NO3)3。9H2O配成2mol/L和0.3mol/L溶液 实验过程 量取9ml的(NH4) 2CO3溶液20ml的AI(NO3)3溶液 在(NH4) 2CO3溶液中加入氨水直至pH9 加入分散剂PEG0.45ml 将AI(NO3)3溶液滴加入(NH4) 2CO3溶液中 控制滴加速度大概1滴/秒 ,不断搅拌 实验过程 加完溶液后继续搅拌熟化大概10分钟 抽滤( 好艰难啊,两个小时,为了我们的前驱体) 将前驱体转移入刚玉锅中,在五百度下预处理两个小时 然后转入1056度的处理一个半小时 ^_^产品出来了,不过好像是毫米材料 ^_^产品出来了,不过好像是 毫米材料 参考文献 要红昌 《由碳酸铵前驱体制备超细氧化铝粉末》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彭天右 杜平武 《共沸蒸馏法制备超细氧化铝粉体及其表征》 《 无机材料学报 》 2000年 15卷 6期 丁安平,饶拴民.《纳米氧化铝的用途和制备方法初探》《 有色 冶炼》,2001(3):6-9. 谢冰,章少华.《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应用?》 《江西化工》2004(3):2I-25. 高霞 童海英 李金霞《纳米氧化铝》《 化学教学 》 2006年 2期26-28页 总结 原料 抽滤时间过长 中间产物 产品颗粒较大 没达到预期要求 实验改进 碾磨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