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 .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原西山地区 地质环境 .doc

地质环境 1.1地形地貌 项目区300多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地貌以中山为主,海拔高程多大于1100m,最低点高程1086m,最高点高程1344m。沟谷两侧地势陡峻,沟坡纵坡大,多为30-60°。1865.6m,是虎峪沟的发源地,沟口海拔标高898m,相对高差970m。虎峪沟流域总面积为50.17km2。其中山区流域面积41.47km2,山区主沟全长11km,流域内共有大小毛沟23条,其中5km以上的2条,1~5km的13条,0.5~1km的8条,沟道总长度42km,沟壑密度为0.81km/km2(见表2)。侵蚀模数高达10000t/km2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总体特征表现为坡面陡峻,沟谷深窄,沟床比降较大(出山前),且支沟深长,沟床比降又大于主沟,为泥石流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据调查统计,坡面泥石流几乎全部发生在坡度大于40°的阴坡陡峭地段(见照片5),其它地段不发育,说明地形条件是形成坡面泥石流的主控因素之一。 另外虎峪沟整个沟域形态呈树枝状(见图2)。流域形态对形成泥石流的暴雨径流影响较大,树枝状形态的沟域极有利于洪水迅速汇集、松散固体物质被运移起动,易形成泥石流。 图1.1 项目地区地貌图 1.2 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湿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25.5℃,极端最高气温39.4℃。最大冻土深度0.80m。300~800mm6~960~80%多年平均降雨量415.4mm。最大年降雨量612.0mm,最小年降雨量274.1mm。降雨在年内多集中于7、8、9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60%-65%。多年平均蒸发量1798.3mm。3倍以上,山区降雨量明显高于平川区。降雨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悬殊、雨量随地形增高而增大的特点决定了本区暴雨频率较高;而降雨受季风影响明显,出现了本区短历时暴雨频率高,长历时暴雨频率低,且较大强度的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10分钟、1小时、24小时最大强度降雨量分别为7~15.5mm16~35mm36~138.5mm(据谭炳炎《泥石流活动评估与防治》,山西省10分钟、1小时、24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限界值分别为6mm、15mm、30mm)。史料记载,山西发生特大洪水(泥石流)的频率约为1次/100年,可见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低于暴雨的发生频率,而泥石流的形成在其它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与前期降水充沛继发突然性暴雨或长历时大暴雨密切相关。1996年7月下旬~8~480.3mm,最大时段降雨量统计见表1,8月3~424小时降雨量达279mm,8月4日等雨深线见图4,出现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导致虎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 表1 西山地区最大时段降雨量统计表 单位:mm 时段 站名 10分钟 1小时 6小时 24小时 3日 梅洞沟 15.5 43.5 125 279 314 西 峪 27.5 56.8 93.2 129.7 147.3 要子庄 29.1 78.8 80.3 104.5 279.5 项目区属汾河流域,周边1km范围内无常年地表径流,仅在雨后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后经虎峪河汇入汾河。 图.2 太原市万柏林区降雨等值线图 1.4区域地层岩性 项目区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第四系。根据地表出露情况和区域资料,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与本溪组连续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属本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砂岩、深灰色海相石灰岩及煤层组成,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本组厚度89~119m,平均105.0m。 2、二叠系山西组(P1s) 与太原组连续沉积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灰白色砂岩与黑色泥岩、炭质泥岩互层夹煤层或煤线。本组厚度47.3~97.1m。 3、二叠系下石盒组(P3x) 紫红色厚层粗粒长石英砂岩。中部灰绿色砂质页岩,下部灰色、黄绿色中厚中粒砂岩,含泥质团块。 4、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浅黄色、黄色粉土及粉质粘土,底部多为砂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30m,平均20m。 5、全新统(Q4) 主要分布于沟底及冲沟内,岩性由新近堆积土及卵石、砾石组成,厚度为0~10m左右。 图1.3太原市万柏林区岩土体类型图 1.5区域构造 太原市万柏林区按《山西省区域地质,1989》,区域构造上位于华北断块(Ⅱ)、吕梁~太行断块(Ⅲ)、五台山块隆(Ⅳ)古交掀斜地块(Ⅴ)的中部。全区明显分为断隆山区与断陷盆地两个构造区。 断隆山区区域地层走向以NE向为主;断裂构造以走向NE、NNE向平行排列的高角度断裂为主,次

文档评论(0)

ll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