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pdf

2011牟j 2期 重r.庆三 峡 掌 院掌报 No.2.2oii 第27卷 (131期) JOURNALOF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 、r01.27No.131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 朱世学 (恩施 自治州博物馆,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巴蜀文化自古以来相邻且相融,但二者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青铜 文明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品位的文化。 关键词:巴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1)02—0128—05 巴与蜀都是我国古代的族称、国名和地名。二者不仅在地域关系上相互毗邻,而且 自古以来关系密切, 因历史上 “蜀之为国,与巴同囿”。[11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融合性给予的讨论很多,对巴蜀文化 的差异性探讨的则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巴与蜀之间因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的不同,其文化发展的程度和 品位显然还是存在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 从经济基础看巴蜀文化的差异性 从经济基础看,蜀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沃野千里,气候适宜,自有记载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 区域。据 《华阳国志 ·蜀志》载:蜀地 “山林泽海,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山海经 ·海内经》 在描述成都平原的美丽富饶的情景时云:“西南黑水、青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域方三百里。 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稷,百谷 自生。”这是天府之国的真实写照。从 目前出土的 考古材料看,蜀文化的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近年来宝墩遗址等处的环境考古研究证明,成都平原可能 是早期稻作文明的产生地之一。如 1998年在都江堰芒城遗址H13灰坑内,就发现有水稻硅酸体的遗物存 在,该灰坑为宝墩文化时期。2【】据此推测,成都平原在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时代已有了稻作农业。1999年, 考古人员又在都江堰芒城遗址晚期的灰坑中,发现了水稻硅酸体。说明成都平原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 开始了水稻栽培。蜀地还是我国古代养蚕织丝的发祥地之一。传说蜀人的始祖蚕丛,即为养蚕之能手。 目前对三星堆遗址相当于夏商时期的考古研究表明,该遗址在成都平原不仅有上千年的长期定居历史, 而且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使用着多种耕种工具,也有一定的防洪和灌溉技术。杯、盍、勺、瓶等大量酒 器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粮食有较多的剩余。宏大精美的青铜器群、规整细致的玉石礼器,反映了手工业、青 铜铸造业等技术高度发达。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生产生活用品,众多的装饰、礼器和祭祀用神器,证明当时已完 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海贝、玉石壁瑗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商品货 币经济已经开始。器物群中多种文化因素和遥远的海洋产品的发现,说明当时的贸易和交通也有了较大发展。 正因为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王国自古以来农业发达、经济富庶,故史称秦灭蜀后 “富厚轻诸侯”。 《华 阳国志 ·蜀志》云:“后有王 日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又说:“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 (东晋) 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可见蜀地的农业,是其 自身发展的结果,而巴地则是受了蜀的影响,而后才逐步 叁星塑 :三耋 壅些发展程度显然存在越大差异。且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川西蜀地位于成都平 收稿 日期:2010-1卜20 作者简介:朱世学 (1963-),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恩施自治州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三峡地区历史文 化的抢救 、保护与研 究。 - 128-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原,自古就有 “天府之国”的美誉,“天府之国”的 (鱼鳔、鱼叉)等。从三峡考古所反映的居民生活 丰庶 自然条件,形成蜀地农业文明独有的特征,正 方式和生活情景看,渔业和狩猎是当时人们生活中 如 汉《书 ·地理志》所载:蜀人 “俗不愁苦,人多工 的重要内容。 巧”。可见,蜀地这种富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文档评论(0)

39号书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