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八旗挑甲制度演变浅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期八旗挑甲制度演变浅析.pdf

2011年第06期 历史教学 总第619期 No.06,2011 HistoryTeaching Sum No.619 清前期八旗8甲制度演变浅析 王 丽 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1八旗军队是维系清朝稳定的重要支柱。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八旗兵的挑选。清入关前后,八旗 挑甲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按丁抽兵演变为按佐领抽兵,同时,朝廷针对八旗内部各兵种的挑选也 制定严格的规定,并强调被挑者的技能。这些变化及其原因,反映了入关后八旗制度的诸多新问题 关【键词】清前期,八旗,挑兵,马甲,基层行政 中『图分类号]K24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 2011 06—0016—04 清入关后,挑甲制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较 据以E二者可见,清入关前按丁抽兵则是事实。 大变化 ,它折射出八旗制度的阶段性演变特点,以 笔者认为,清入关前之所以采用按丁抽兵 ,且 及诸多相关问题 ,有必要做深入考察。对此,学术 抽取比例较高,满洲旗为三丁抽一或者二丁抽一, 界尚未有专文论及 ,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 ,以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 求教于方家。 忙于统一女真各部及与明军作战,内外征伐非常 频繁,兵员伤亡较多,而满洲人 口基数小,不得不 一 、 清人关前兵丁挑选方式 大量抽取兵丁。此外,这一时期 ,尚存在有人视披 甲当兵为畏途 ,千方百计推诿的情况,“有旧披甲 清入关前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 人,诈称年老 ,令家奴代披”,“牛录章京之子,徇私 中创立八旗制度 ,在这一 “兵农合一”的制度下,旗 不令披甲者”l】1卷 ,岽德六年月甲于条】,兵员并非十分充 人 “则为兵,人则为民”,既要征战,又要从事生 足。因此,必须大力贯彻按丁抽兵措施。另一方面, 产。满族统治者为照顾作战与生产的双重需要,采 入关前旗人 “兵农合一”,八旗兵丁通过征战掠取 取了按丁抽兵的措施。如崇德六年 1641年 ,清太 大量财物 ,国家不需发放粮饷 ,没有养兵负担 ,尽 宗谕令: 可以大量挑兵,所以抽丁比例相当高。 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 甲,以六十名为 按丁抽兵的挑兵方式,适应了入关前形势的 常数,其中或多或少 ,务于三人 中选一人 ,他牛录 需要 ,对于女真统一及对明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甲虽有余,亦不许补不足者……有旧披甲人 ,诈称 年老,令家奴代披,及牛录章京之子,徇私不令披 二、清入关后旗兵挑选的变化 甲者,各固山额真、牛录章京稽察 ,其有稽察不公, 后被牛录人首出者,罪之。[ 卷 ,崇德六年 月甲子条 清入关后 ,随着中原统一战争的完成,社会秩 由上可见,在人关前的崇德六年,满洲八旗挑 序 日趋稳定,八旗挑甲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较之 兵是以人丁为准 ,即每三人出一人披甲。 入关前,该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康熙朝 《大清会典》对入关前旗人抽兵比例记 其一 。挑甲方式发生变化。清入关前,八旗挑 载略有不同,“凡按丁披甲,国初定满洲 、蒙古壮 甲方式是按丁抽兵 ,人关后,逐渐演变为按佐领抽 丁,每二名披甲一副,汉军壮丁,每五名披 甲一 兵。据康熙 《大清会典》记载:顺“治问题准:满洲、 副”121 卷 ,F5223 ,认为人关前满洲、蒙古旗人每二丁 蒙古,每佐领下披甲三十四副,汉军壮丁,每四名 抽一 、汉军旗人每五丁抽一,与上文所引略有出 披甲一副。康熙十年议定:汉军佐领下壮丁,多者 入。可见,入关前挑甲比例也并非~成不变。不过 , 仍令五名披甲一副,少者照现在数披甲,每佐领下 不得过四十副。二十一年题准:汉军每佐领下,仍 【收稿 日期】2011-02—15 16 中国史研究 四名披甲一副,满洲、蒙古每佐领亦不得过四十 八旗、蒙古八旗下的闲散正身旗人挑补 ‘ 。但 副。”2[1倦 r,·p.522:3~5224 由上可见,自顺治朝至康熙中前 正身旗人所 占比例仍然较小,且正身步甲的升迁 期,满洲、蒙古八旗由人关前的按丁抽兵逐渐过渡 空间远大于户下步甲8[】卷‘”,v.87o 。据杜家骥先生统 到按佐领抽兵,而汉军八旗看似虽仍按人丁抽兵, 计,嘉庆十一年 ,京师步军营兵额中百分之八十四 但因为规定了每佐领挑甲数不得超过四十副,实 的步甲由旗下家奴充当,嘉庆十七年,步军营中旗 质上也是以佐领挑兵。这一变化在内务府旗人中 下家奴比例 占百分之七十一 ‘。瓣埘’。由上可见 , 也有体现,据 《清文献通考》记载:“ 雍正 十三年 高等兵种挑取身份高的旗人,而低等兵种则挑取 1735年 ,更定满洲十五佐领、朝鲜二佐领、三十 身份低的旗人。 内管领下各八十九名 ,旗鼓十八佐领下各五十九 其三,挑兵要求日趋严格。这一点主要体现在 名 ,

文档评论(0)

39号书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