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pdf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季进 二oo四年舂天,在波士顿的哈佛酒店,我第一次听王德威谈起他 正在做的课题,是讨论一九四九年前后中国作家、文人、知识分子的选 择问题,在一种文学的、历史的、政治的复杂互动中,史诗时代与诗学理 想之间的激烈冲突,如何给这些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陆续读到王 德威相关的论文和演讲,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二oo 七年夏天,我有机会在太湖边跟王德威做了一次长篇访谈 ,其中又专门 谈到了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王德威提出,一九四九年无疑是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史诗的时刻,在这个史诗性的政权与史诗时代中,这 些作家、文人、知识分子如果依然秉持着某种程度的抒情想象,那么他 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又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王德威的这些追问与 思考,现在终于较为完整地以演讲稿的形式呈现于我们面前。这本 抒 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是王德威在北京大学的系列演讲,以相当轻松可 读的形式,提出了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厚重命题。不过,可惜的 是,王德威原先设计中的梅兰芳戏剧抒情美学的问题此书只是点到即 止,费穆的电影、台静农的书法、林风眠的绘画等等,也均付阙如。有鉴 于此,我对王德威相关的英文专著充满了期待,我们现在的讨论也只能 以这本演讲集作为对象。 二十世纪中期,革命红旗插遍祖国大地,文学书写也迎来新的契机。 一 九四九,这个 “大写日期”(theDate)之后,“现代”、“当代”,可谓泾渭 分明。当代文学开始以全新的笔墨来表达脱胎换骨、旧貌新颜的政治欢 欣和历史觉悟,传达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表面上看来,这不 过是晚清以来文学与政治结伴而行的又一表征。已有研究者指出当代文 学中文学与政治的过度纠缠,政治意识形态侵蚀审美主体,以至于使得 129 文字书写成了革命行动,甚至俨然是一种政治表态。当然,也有人乐观地 认为这一弥合群己、兼容主客的文学进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和 印证,普实克 (JaruslavPrusek)所谓从 “抒情”到 “史诗”就是典型的表 述。这些或左或右的观念,自然有其讨论回旋的余地,比方说,文学和政 治的纠葛,到底是前者自身的内爆和倾斜,还是后者不断的介入与干预, 到底是文字能量的极端放大,还是文学审美的无限受压,这方面王斑 的 历史的崇高形象 、刘剑梅的 革命与情爱 、李扬的 (抗《争宿命之 路 、蔡翔的 ((革命 /叙述》等等著作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不必赘 言。我们需要探问的是,到底什么样的特质足以概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的诗学表征呢?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如何接续 “抒情传统”,又发展出怎 样一番不同从前的格局与面貌?而这些,正是王德威 抒情传统与中国 现代性 一书所要讨论的话题。 王德威论述的出发点是陈世骧、高友工、普实克、沈从文等人的论 述。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抒情的论述代不乏人,蔚为大观。到了二十 世纪中期,陈世骧将抒情谱系上溯到诗歌发微伊始的阶段,断言所有的 文学传统统统是抒情传统 (《陈世骧文存》)。高友工踵事增华,将此 “抒 情道统”扩充演绎为更庞大的 “美典”架构,把起 自文体的 “抒情”,发 而广之为一种文类、生活风格、文化史观、价值体系,甚至于政教意识 形态 (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区区 隋”字,既弗失其小,也能成 其大,这或多或少回应了苏源熙 (HaunSaussy)有关中国美学 “讽喻” (allegory)问题的讨论。这个 “言此意彼”的修辞策略,将文字与意义之 间的不连续性和多义性有机地呈现出来 (《中国美学问题》)。也让我们想 起厄尔 ·迈纳 (EarlMiner)提出的所谓基础文类衍生原创诗学的观点, 在他看来,亚洲诗学的确立,乃是基于抒情诗这一文类源头,因而其体 征无疑与 “抒情”密不可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源 自抒情诗的观念, “之后被不断修正 (和扩展)以适应先是叙事文学后是戏剧中的明晰和明 确的诗学”(《比较诗学》)。这种看法,似乎回应了世纪中期以来陈世骧、 130 高友工等人的识见。 不过,陈世骧、高友工的抒情论述仅止于晚清。这之后 “抒情传统” 到底如何接续、发达,他们并未涉及。这或者也是在暗示,现代社会 “抒 情传统”势必烟消云散?其品性与时代氛围格格不入,以至于无以为

文档评论(0)

39号书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