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中国越剧艺术.ppt
中国越剧艺术 中文21班刘静 历史沿革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书是嵊县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曲调与佛徒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所创。后经不断发展,演变成?“呤嗄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小歌班”(又名“的笃班”) 二、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三、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四、全面艺术改革阶段? 五、全面成熟阶段? “小歌班”(又名“的笃班”) ?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等,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等剧。这是唱书艺人在嵊县本地第一次登台演出,称小歌文书班,后简称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 “小歌班”(又名“的笃班”) 从此,唱书艺人纷纷登上舞台,次年全县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绪三十二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从新昌、余姚到宁波,向东北方向发展;二是从东阳、诸暨到金华,向西南方向发展;三是从上虞、绍兴向西北方向流动到杭嘉湖地区。宣统二年(1910),钱景松等的小歌班进入杭州。? 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1916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1920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从此小歌班开始在上海站住脚跟。192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三十多名演员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组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第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 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绍兴文戏?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表演上的改革。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成第一专职乐队,试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 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唱腔方面则吸收了绍兴大班中的导板、流水、二凡等曲调融化进呤嗄调这中,使原来散唱的唱腔有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体的音乐体制。伴奏的丝弦乐器初为板胡,以后改为音乐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为1-5,称为正调,因此男班绍兴文戏时期也称为男班丝弦正调时期。 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在表演上借鉴绍剧、京剧的程式技巧等艺术特长,并在剧目、化装等方面也有所改进。从演生活小戏走上演古装大戏的路子。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 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923年,在上海京剧髦儿戏的影响下,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委托艺人金荣水办起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 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琴师王春荣根据女演员的嗓音条件,吸取京剧西皮的特点,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创造出适合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第一副女班在流动演出中,曾与男班艺人同台。这就是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梅为代表的女演员,进行过男女混演)。 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据1939年9月统计,上海有十三个演女子绍兴文戏的剧场。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1941年初已有三十四个戏班,居上海各剧种首位。 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改革,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5、2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 全面艺术改革阶段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倡导越剧改革,打出新越剧旗帜。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正式成立。其他剧团,也相继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活动,促使越剧的风格、演出体制形成,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改革活动。从1942年秋袁雪芬倡导改革时起,从事新越剧的各剧团建立了剧务部,聘请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最早参加革新的一批知识分子从新文学、话剧、电影中吸收营养,为越剧引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 全面艺术改革阶段 在戏剧文学方面,改幕表制为剧本制,上演的都是新编剧目和经改编的传统剧目。在舞台艺术上,废除了说戏制,建立了导演制。表演上吸收了话剧、电影的表现方法,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昆剧等剧
文档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