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新组合科优837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pdfVIP

杂交稻新组合科优837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交稻新组合科优837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pdf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 12期 农艺学 杂交稻新组合科优837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邹征慧 (福建省建 阳市麻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福建建 阳 354204) 摘要 介绍杂交稻新组合科优 8377的特征特性以厦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播种、密植、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其高产 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优 8377: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51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63一Ol 科优8377(原名金科籼杂7号)是武汉金科生物技术有 均产量 9096.9kg/hm。在 高 山区种植平均产量 8814 限公司用金科 lA与 R8377配组选育而成 的三系中籼杂交 kg/hm ,在光温条件比较差 的山垅 田种植平均产量 8307 水稻新组合 ,2004年建阳市引进试种。经过 2年试验示范 . kg/hm ,在平洋地区种植平均产量 10170kg,hm。表现出较 该品种表现出丰产性好 、米质优、适应性较广、抗性较强 、综 好的产量稳定性和丰产性 。 合形态好等特点。2006年 ,该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1.5 米质 委员会审定 (国审稻2006035)。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2年 1 特征特性 米质主要指标平均为糙米率 80.3%,精米率 72.6%。整精米 1.1 农艺性状 率 60-3%,长宽比3_3,垩 白率 27%,垩 白度 4.7%,胶稠度 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茎秆粗壮 ,株型适中,叶色浓绿 , 53mm,直链淀粉含量 22.4%。主要指标达到国家 《优质稻 剑叶上挺 ,长势繁茂 ,抗倒性较强,适应性较广 ,后期转色好 , 谷》标准 3级 ,食用 口感好。 穗部较耐高温。区试结果表明:有效穗数 256.5万裢Jhm:.株 2 栽培技术 高 123.8cm,穗长 26.9cm,每穗总粒数 161.5粒 ,结实率 2.1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78.7%,干粒重 28.7g。 在建 阳市作 中稻栽培 ,播种期宜安排在 5月 15—20 1.2 生育期 日,移栽秧龄 30d左右 ;高山区宜在 4月底至 5月初播种 。 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 秧龄 30~35d;烟后稻宜在 5月底至 6月上句播种 ,秧龄 3O 全生育期平均 135.9d,比对照汕优 63迟熟 1.6d:在建 阳市 d以内。大 田用种量 15.00~18.75kg/hm,秧 田播种量 120~ 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 136~140d,比对照汕优 63长 1~2d: 150kg/hm ;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 ,以提高种子 的发芽率 , 在高山区种植 ,全生育期 150~155d,与对照汕优63相近。 晒种后用强氯精浸种,以防止细条病和种子带菌。播种方式 该组合生育期适 中,可在建阳市适宜区域作中、晚稻和烟后 采用湿润小水秧育秧方式。当秧苗 1叶 l心时喷施 200~ 稻种植。 300mg/kg多效唑 ,培育多蘖矮壮秧 ;当秧苗长至 2叶 1心 1.3 抗性表现 时用尿素75k in作断奶肥 ,插秧前3~5d施尿素75kg/hm2 该组合在国家稻瘟联合鉴定 (上杭点):鉴定叶瘟 3级 , 作送嫁肥 。同时秧苗期应特别注意防治灰飞虱、黑尾叶蝉等 穗瘟发病率5.3%,穗瘟损失率 l级 ,发病率 1.7%。2年综合 害虫 ,预防矮缩病的发生和危害。移栽前 l~2d全面喷药。做 表现稻瘟病 3.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 .抗

文档评论(0)

39号书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