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践中的教育创新路径之探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实践中的教育创新路径之探析.pdf

综合研究ZONGHEYANJIU 对实践中的教育创新路径之探析 口宋阳张增强 摘要:教育创新简单理解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加入WTO后 的中国,教育被推向了国际舞台,在各国展开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当中.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较量决定 了该阶段教育目标的发展支点历史性地落到了全方位人才的培养上.于是从客观上就急切需要寻找培养 的路径。拟通过以高中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为视角引出教育创新的生长点.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 断发现和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创新教育。由此推导出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教育创新:创新教育 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阳(1981一),男,天津市人.法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学院经管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 教学;张增强(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工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设 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 是说.新的授课理念与旧的教学模式依然捆绑在一 也就是说,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 起,这也就解释r为什么在新课改如火如祭的今天. 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都可称之为创新教育.它是我 我国的大学生虽然在国际性笔试大赛中大获全胜. 国教育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先导性的科学理 但论及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仍旧无法和两方发达国家 念。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这样理解.将这一科学理念 的孩子相比。以至于所谓的高材生走进大学便失去 付诸于学校教育的实践、并能体现教育改革的深刻 了学习的方向.走小校门便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内涵,便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尝试.那也就是我们要 (二)配套改革相对滞后 展开的教育创新。因此笔者在不断思考、并践行新 新课程改革缺乏辅以实施的相关配套考试制 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法》教学中寻找到进行教育创 度和教学评价体系.以至于二改革的形式多于内容. 新一条新路径,即允分体现本地实际的创新教育。 即使创造出再多的创新型授课和学习方式也终究 一、教育创新问题现状的深层思考 万变不离其宗,学牛和家长依旧为分数侍从.依旧 目前,我同的教育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端. 视“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考试”为真理.这种传 不仅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而且也不适应社会主义 统教学模式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义普遍感 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通过分析和归纳.本文将从以 到无能为力。究其根本除r历史原凶以外就是教育 下几个方面概括我国教育创新问题的现实状况。 体制内部多年来形成的偏见.认为知识需要被灌输 (一)培养的主客体分别失衡 到头脑中才是自己的.作为成才的基石.基础知识 我们以新课改理念下的大学《经济法》为例.从 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共间的、相通的、稳定的,而学校 教材上看,我们可以把书中的每个框题分成情景导 教育主要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告诉学生.培养 人、情景分析、情景回归三部分。理念是好的.逻辑 了学生超强的接受能力.但却忽视r培养学生的实 也很清晰,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究其 践和动手动脑能力.也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原因,首先作为培养的主体。即教师本身无法适应 能力。因此按照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而牢 和主动接受新课改理念。或者只是在形式七出新. 同的教育体系始终难以触动.而它又与我们培养学 无法从内容上刷新自己被旧体制的束缚.再加L教 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 材同有的滞后性.使得新旧体制在课堂上交替呈 新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相悖。 现,这一点在公开课中尤为明显.比如公开课时教 (三)新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严重脱离 师事先设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