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pdf

社会学研究 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 ——关于房屋的故事* 卢晖临 提要:本文通过讲述后集体时代发生在一个中国村庄里的楼房竞赛故事,分析这一 现象背后的农民平均主义心态。与动辄将平均主义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同,文 章利用田野资料,结合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精心建构出一个故事脉络,以特别探讨集 体化经历与这一心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民平均主义 集体化 社会分化 题记:在新建的村委会旁边,是当年的大队部,斑驳的墙壁上,“农业学大 寨”几个褪色的宋体红字可以依稀辨认。建筑是一个时代凝滞的记忆,若以此 为衡量标准,这里差不多是整个村庄见证人民公社时代的唯一“记忆”了。破 败的建筑,不具任何翻修的经济价值,要不了几年,这里就将成为一片瓦砾。 但是,那个曾经影响地球上最多农民,给他们带去欢乐和痛苦,期望和失望的 人民公社制度,也将如同瓦砾一样埋藏入农民的记忆之中吗? ——摘自汪家村调查日记 一、楼房竞赛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汪家村,看到满眼楼房的惊奇心情。那是 1994 年夏日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弃车步行,踏上了通往村庄的机耕路。离村庄还有 200 米,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村头的一栋二层楼房,在绿树丛中显得格外漂亮气派。虽然 早就对村庄中可能的贫富分化有心理准备,但眼前这栋小楼多少还是让我有点意外。 几分钟之后,当我进入村庄,眼前的景象就不止是让我意外,而是让我大吃一惊了。 当时,面对着一栋栋的二层小楼,我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皖南,而是置身苏南了。 进村之前,我曾经翻看过该县的有关材料,印象中1993 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不过才 2 千元左右,汪家村紧邻县城,收入水平高出当地平均水平当在情理之中,但我一 时怎么也无法把它与眼前这栋栋楼房联系起来。 汪家村地处皖南,隶属于N 县城关镇,距县城六华里路程。全村1994 年有81 户人家, 近300 口人,以南方的标准来衡量,算是一个不小的自然村了。汪家村的 房屋可以分作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土房,房屋墙壁用土坯砌成,或者是用夹板将土 夯实而成,房顶以瓦覆盖,为便于雨水分流,房顶都是由屋脊向两边倾斜;第二种 * 本篇论文改写自我的博士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王淑英,以及张德胜、吕大乐等 教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田野调查和论文选题方面,Isabelle Thireau、麦港、王汉生、刘小京给予我很多 启发,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此专致谢忱!唯文责由作者自负。 1 社会学研究 是楼房,房屋墙壁用砖块砌成,房顶是用水泥浇铸的平台;第三种是平顶房,它的 建筑材料与楼房相似,不过它只有一层,相当于二层楼房的底层。在我第一次到汪 家村的时候,全村有42 户人家居住在楼房里,其余的分别住在土房和平顶房里。在 我第一轮调查期间(1994 年7 月-1995 年6 月),先后又有9 户人家新盖起了楼房。 此后,我重访该村10 多次,最近一次是2003 年9 月,除了大约10 户人家仍然住土 房外,其余已经全部是楼房。 满眼楼房带给我的震撼,驱使我去仔细观察这些楼房。目前汪家村的楼房均是 二层,一般是底层三间顶层两间的结构。进入大门就是堂屋,是吃饭和待客的地方。 堂屋左右各一个房间,一般家庭至少将其中的一间用作储藏室,放置农具,储存稻 谷。田地多的农户甚至将两个房间都用来储存杂物。自堂屋处由内楼梯通向二层的 两间房,通常都用作卧房。大多数人家,都会在楼房后面另盖几间平房,用作厨房 和猪圈。从实用和居住舒适角度看,这些楼房未必优于老房子,至少未必优于质量 好的老房子。土墙瓦屋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近年新建的楼房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房顶一般没有使用有效的防热材料。每逢盛夏,酷暑难当。清洁则又是另外一个问 题。迄今为止,村庄内部的道路都是土路,或者干脆是田梗。从室外进屋,不可避 免地带入大量尘土,逢到雨天,更是泥浆满屋。过去住老房子,堂屋就是地面,尘 土和泥浆并不显眼。这些不实用和不舒适的地方,不仅是我一个局外人观察到的, 其实村民自己也完全了解。我的房东,年过50 的汪老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