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降解吲哚方酸菁的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的研究.pdfVIP

电催化降解吲哚方酸菁的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催化降解吲哚方酸菁的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研究 ∗ 张乐 陈金水 郑瑞娟 傅南雁 孙建军 福州大学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108 *通讯联系人:jjsun@fzu.edu.cn 方酸菁是一类光化学性能优异、吸收强度大、光热稳定性好的染料, 许多方酸 菁在近红外区有强烈的荧光发射,在该范围内生物分子自身荧光较弱 ,可避免背景 干扰而获得较高的分析灵敏度,适用于生物分析,包括免疫分析、DNA 测序等生命 科学的前沿领域[1],吲哚方酸菁(Ind-SQ )是一种具有强的紫外吸收与强的荧光发 射的方酸菁染料吲哚衍生物,在生物以及离子识别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作 为一种染料同样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如颜色污染和 COD 的升高, Zhao 等[2] 报道了 TiO2 辅助光降解的方法,电化学降解[3]则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循环伏安法 (CV )以及方波伏安法(DPV )测定吲哚方酸菁的电化学行为,并用紫外可见光 谱对恒电位电解的产物进行分析,观察了不同的正负电解电位,不同电解时间, 以及 O 与 H O 对电解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分析和推测了吲哚 2 2 2 方酸菁在氧化以及还原条件下的电解机理。 吲哚方酸菁(Ind-SQ )的结构: Fig.1. Ind-SQ 的分子结构图 Ind-SQ 的电化学响应 Fig.2. Ind-SQ 的CV 曲线。溶液:0.5mM Ind-SQ in DMF + 0.1M TBAP, 扫速:50mV/s 不同电解电位,不同电解时间,氧气等因素对吲哚方酸菁电解的影响。 Fig.3. a, b 不同的正负电位恒电位电解一小时的 UV-vis 光谱,c, d Ind-SQ 在―1.4V 以及 +1.8V 恒电位条件下电解不同时间的紫外可见光谱,e, f Ind-SQ 在―1.4V 以及+1.8V 恒电位条 件下氧气对电解的影响。. 通过 Ind-SQ 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强度的降低,以及 400nm 附近处出现 新的吸收峰,我们可以判定,正负电位对于方酸菁都具有降解作用。在负电位, 无 O2 存在下 Ind-SQ 不能发生降解作用,负电位的降解主要是由于氧气在负电位可 产生超氧根负离子,超氧根负离子强氧化性使 Ind-SQ 分解。正电位的降解来自于 两方面,主要是电化学方法可以使双键氧化直接断裂,溶解氧对降解过程具有协 同催化作用。 致谢:感谢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3 参考文献: [1] (a)V. S. Jisha, K. T. Arun, M. Hariharan and D. Ramaiah, J. Am .Chem. Soc. , 2006, 128, 6024–6025.(b) B. Wang, J. Fan, S. Sun, Li Wang, Bo Song, X. Peng, Dyes and Pigments, 2010, 85: 43–50. [2] (a)T. Wu, T. Lin, J. Zhao, H Hidaka, and N. Serpone, Environ. Sci. Technol., 1999, 33:1379-1387 (b) T. Wu, G. Liu, J. Zhao, H. Hidaka and N. Serpone, New. J. Chem., 2000, 24: 93-98. [3]M. Panizza, A. Barbucci, R. Ricotti, G. Cerisola.,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54: 382–387. UV-Vis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study of electr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squaraine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