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系统最大风能跟踪控制
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系统最大风能跟踪控制
左广杰,周波,张乐,郭鸿浩,张永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E-mail:zgj012345@163.COrn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结构、工作原理及风力发电机系统的基础上,根据风轮机特性,运用叶尖速比控制策略,
通过控制发电机的励磁电流来控制发电机的电磁转矩。从而控制风电机组运行于最佳转速,实现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系统的最大风能跟
踪,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励磁双凸极最大风能跟踪风力发电叶尖速比励磁电流
1.引言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变速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以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风力发电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风电机组变速
运行可以减小风施加给风轮机的机械应力,延长风轮机的寿命,控制风电机组使其在不同的风速下运行于相应的最佳转速(即最大风
能跟踪控制),可以提高风轮机的风能捕获效率【Il。
风力发电机系统,同一种控制策略又有不同的实现方法。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是一种新型的无刷直流发电机,它无需位置传感
器和全功率可控变换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并且气隙磁通可方便调节,可容易实现故障灭磁。提高了系统
的可靠性pJ。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诸多优点决定了其在风电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
本文从风轮机特性出发,以24/16极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为对象,在分析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风力发电机系统的基础上,
运用叶尖速比控制策略,通过控制发电机励磁电流控制风电机组的运行转速,实现了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系统的最大风能跟踪,
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2.风轮机特性
根据贝茨定理,风轮机吸收的风能即风轮机输出的机械能可以表示为【4】:
只=三夕晖V3 (1)
其中:p为空气密度,s为风轮机的扫风面积,q为风轮机的风能利用系数,’,为风速。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既定的风轮机,S恒定,风速一定时,它所输出的机械功率与其风能利用系数相关。风能利用系数
是叶尖速比与风轮机桨距角的函数:
PⅢ
如 Cp=f(五夕) (2)
P2
叶尖速比定义为风轮机的叶尖速度与风速之比,即:
Pl 名:丝 (3)
l,
∞l∞2∞,‘O 其中:筘为风轮机桨距角,R为风轮机半径,tO为风轮
图1风轮机G-2曲线 图2风轮机功率特性曲线 机角速度。
当风轮机桨距角,一定时,风能利用系数与叶尖
速比的关系如图l所示。可以看出,存在一个对应最大风能利用系数q一的最佳叶尖速比A叫,也就是说当风轮机运行于最佳叶尖
速比A叫时,由式(3)知此时风轮机角速度与风速之比为A印肛,风能利用系数最大,风轮机可以输出最大机械功率。
在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系统中,通过测景风速,如图2中vJ、Ⅶ、吻,由风轮机最佳叶尖速比‰可计算得到风电机组在当
前风速下最佳转速,如图2中∞J、奶、奶,控制风电机组运行于最佳转速实现风力发电机系统的最大风能跟踪。
3.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图3为24/16极三相电励磁双凸极风力发电机截面图,其定、转子均为凸极齿槽结构,由硅钢片叠压而成,定子齿上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17届WCNDT之后的我国的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之路.pdf
- 第25届亚锦赛中国的男篮比赛技术发挥的优劣势分析.pdf
- 第28、29、30届奥运会女排前8名队运动员非技术指标的动态的研究.pdf
- 第30届奥运会我国的竞技体育实力综合特征的研究.pdf
- 第30届奥运会中国的女排和奥运四强的若干非技术指标对比分析.pdf
- 第56届IWCS光缆技术发展综述.pdf
- 第二代液态电渣冶金技术的发展.pdf
- 第三届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晋级赛高中男篮比赛的技术统计和分析——兼析嘉兴高中男篮的现状和发展对策.pdf
- 第三类边界条件数值模拟室内热环境及实验验证.pdf
- 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对沈阳市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