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蒙之巅那一抹让人安心的橘红色——贵州地震灾区一线的“红背篓”
新华网贵州威宁9月9日电(记者欧东衢、胡星)在贵州威宁地震灾区,村寨里、帐篷边、学校的操场上以及崎岖的山路间,人们常常能看到一抹鲜艳的橘红色。威宁县云贵乡检角村村民文诚华远远望到这抹橘红色,“感觉很安心”。
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惊吓之余,53岁的低保户文诚华守着30岁的智障儿子文意云一筹莫展,不知道生活该怎样继续。他没有想到,就在当天,“红背篓”送来了大米和面条等生活必备品,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那一抹橘红色让人心里踏实,让人看到希望,这是检角村400余户村民共同的感受。
地震发生后,村民们六神无主。房屋倒塌了开裂了不能住,想不到几小时后,救灾帐篷就在空地上一字排开。没吃的,干粮很快就送到了手上;没喝的,消防官兵肩扛背驮送来了水。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时日里,第一时间赶来执行救援任务的消防官兵一直在灾民们身边,没有离开。
9月7日中午得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毕节市消防支队威宁县消防大队立即出发,当天下午5时许赶到威宁县云贵乡检角村的灾区一线进行抢险救援。由于地震给贵州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大,救援的任务不多,看到群众生活物资供应出现困难,消防官兵们组织起“红背篓便民攻坚服务队”,跋山涉水为群众送去食物等应急物资。仅9月8日的一天时间里,他们为当地的困难群众送去了1000斤大米和8吨饮用水,以及若干面条干粮等,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生活。
“一看到红旗舞动,就知道政府和我们在一起。”检角村村民陈科军说。
43岁的陈科军,全家五口人均靠低保生活,儿子陈梦左手患有先天性残疾。惊魂未定的陈科军感动不已:“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背着 红背篓 把粮食和生活用品送到家里,现在不发愁了。”“哪里有灾害,哪里就能见到我们鲜艳的红旗、鲜艳的红背篓、鲜艳的红水桶。我们要全力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希望、感受到温暖。”“红背篓”便民攻坚服务队队员、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丁翔说。
据悉,2011年初贵州发生凝冻灾害后,毕节市消防支队下属的所有中队均组建了“红背篓便民攻坚服务队”,专门为受灾的困难群众运送生活物资。威宁中队“红背篓便民攻坚服务队”曾翻山越岭徒步行程100余公里,将燃煤4吨、大米3600斤、食用油160桶、衣物棉被100余件背进深山,解决了80余户严重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
组建至今一年多来,“红背篓便民攻坚服务队”已出动上百次,成为边远山区群众心中的温暖和希望。(本文来源:新华网 )中广网彝良9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有关毕节灾区消防救援情况,毕节消防支队政委丁翔做了详细介绍。丁翔:昨天晚上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抢险救援以后,部队稍作修整。今天一早7点钟我们又开始投入战斗。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是配合工程队拆除因为地震倒塌的一些民房还有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第二个任务,我们从威宁县调集了大吨位的水罐消防车,到达了云贵乡,主要是确保安置的灾民还有我们参加抢险,各支队伍的生活用水。第三个任务,我们成立了红背篓的便民攻坚组,就是用咱们老乡经常用的背篓,准备了充足的米、油、盐一些必须的生活物资,准备运送到一些交通不方便、山高路远的受灾群众家里去。由我们消防队的特勤队员背篓把这些物品背到群众家里面去。(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责任编辑:NN114 敞篷、环保、纯人力驱动、专座,这个背篓不错!拍摄者:陆如硕拍摄时间地点:8月22日,南湖公园(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甘建华在有关舟曲抢险救灾的众多报道中,又看到了熟悉的背篓。一群在泥石流灾害中劫后余生的妇女,组成背篓队,一次次负重往返,为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子弟兵送水。那些用篾条编成的、沉甸甸的背篓,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的亲切。汶川大地震以后,我在青川灾区第一次看到这种背篓。那天,一群群从山里撤出来的灾民,坐在倒塌房屋的废墟上,等待转移。他们的许多亲人和财产已经永远地埋在了泥石流和倒塌房屋的下面,仅有的生活用品,都集中在背篓里。有的背篓里则放着年幼的孩子,还有伸长了脖子的鸡鸭。接他们的军车来了,灾民们把背篓举过头顶,递给车上的解放军战士,然后自己才上车。那难舍难分的背篓,维系着他们对家的依恋,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几天后,在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地擂鼓镇,我看到一群肩负背篓的羌族妇女,经过直升机起起落落的地方。也许出于好奇,抑或是充满了憧憬,她们在离哗哗飞旋的螺旋桨不远处停下脚步。背负最原始的运输工具,面对现代化的运输机械,尤其是来自国外的那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这些山里的女人指指点点地羡慕着议论着,然后,又沿着泥泞不堪的路继续前行,不再回首。眺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