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各种有效方法.docVIP

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各种有效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有效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内容组织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设计的范畴 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策略的可能性,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往上可以较好地关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在单个课时内“打转”,很难在同一课时内对各种有益方法策略兼收并蓄,无法展示和提升更高层面的教学设计技能。事实上,以中观单元视角出发的教学设计思想,已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显现出来。例如,Webquest衍生为Miniquest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它针对单学科,历时较短,熟练教师能在3~4小时内设计出来,学习者则可能在2~3节课时内完成MiniQuest学习。这种精致迷你型的单元设计,使得MiniQuest很容易地深入到常规的学科课程中。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思维引导 在信息社会,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教育应该使他们具备更好的思维技能,成为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绝不是只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功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展高级思维技能: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核心是问题;没有关注教学问题和认知发展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往往失败或者无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能帮助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事实上,课程编制者们正在采用基于问题的方式来开发课程。近年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Webquest等),都反映出了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图2),从而增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 ? 图2 课程范式迁移图(Tan,2000)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者梅瑞尔(M. David Merrill)在综合诸多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首要教学原理”(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如图3)。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涉及到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1)激活学习着先前经验;(2)以演练的方式而不是告诉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现相关问题的知识技能;(3)要求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4)鼓励学习者将所获知识技能整合到他们日常生活中。 ? 图3 首要教学原理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有着各自的特性,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可以从三个连续维度对各种活动进行划分:(1)个人——社会:指活动是个体化的,还是群体性的;(2)非反思——反思:活动是不具反思性的,还是促进自我反思的;(3)知识——体验:指活动是重在接受知识传递的,还是重在实践体验的。从此出发,可以将各种常见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如表1所示,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体验感受低等。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表1 教学活动特性分析表 活动类型 个人------社会 低--------中--------高 非反思------反思 低--------中--------高 知识------体验 低--------中--------高 课堂讲授 ………….√………… ..…√……………… ..√ ………………. 个别辅导 …√………………. ..………….. √…… √………………… 信息搜索 √…………………. …………………√… .………..…√……… 同伴展示 ……………………√ ………√………….. …………..√……… 微世界探究 ………√….………… ………………√…… ……………………√ 角色扮演 ..………………..√… …………√………… ……………………√ 户外访问 …………√………… …………..√……… ……………………√ 操作练习 √…………………… …………√………… …………….√…….. 实验探究 …√……………….. ………√……………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资源组织 主题资源是按照新课标课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