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调解变迁的结构主义解释.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法院调解变迁的结构主义解释.pdf

中国法院调解变迁的结构主义解释 娄必县。 摘要: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每时每刻都受到经济社会结构变 迁的影响。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要求以整体和系统的眼光对事物进行观察,透 过表层探求其深层次的意义。经过分析发现,影响法院调解变迁的因素主要为,社会 经济结构、诉讼外纠纷解决情况、法律完备情况和司法资源配置情况。法院调解的发 展与走势,主要取决于各因素之间的角力。根据角力结果的不同,法院调解大致可以 分为逐渐式微、急剧消落和逆势回升三个阶段。将法院调解置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 内,通过社会变迁这一滤镜对其进行宏观的透视,能更易于理解法院调解的变迁轨 迹,对法院调解所进行的改革措施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法院调解 变迁 解释 结构主义 调审分离 自立法者于1982年将调解纳入民事诉讼法后.,关于法院调解的争论便此起彼伏。这些研 究透析了法院调解运行的机理,直击流弊,提出了颇具见地的改革意见和方案。口,笔者注意到, 法院之外的社会环境对法院调解有何种影响?“法院调解”为什么以及怎样变迁?这些问题缺 乏有力的解释。。3针对该领域的空白,笔者拟以结构主义的视角对法院调解(1982--2012年) *作者筒介:娄必县,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市第三人民法院法官。 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度审判理论重大课题《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保障研究》的成果之 一o C13相关研究参见,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6页。李浩:“论 法院调解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约束的双重软化”,《法学评论》1996年第4期。范愉:《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唐力:“在“强制”与“合意”之间: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现代 法学》2012年第5期。章武生:“我国法院调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6期。以及文后陆续提到的若干文章。 [2]黄宗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从诉讼档案出发,研究了清末至当代社区调解和法庭调解的变迁。很明显, 布迪厄的文化理论和他本人的历史研究方法深刻交融在一起。黄宗智将法庭调解的变迁主要归因于文化惯性和 个案现状。尽管他注意到了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对法庭的影响,但对法院所处的环境缺乏全面的关照。参见[美] 黄宗智:《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四、七章。 ·20· 万方数据 中国法院调解变迁的结构主义解释 的变迁进行梳理,[3]最后揭示影响法院调解变迁的各种因素。只有明确了影响法院调解变迁 的各种变量,才能在相关改革中找准症结、明确方向、。取得实效。当然,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 学思潮或许已经寿终正寝,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与范式,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一、理论准备:从结构主义到法院调解 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在研究语言时,建立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厉时与共时三对关 系,开创了结构主义的先河。[4]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分析社会现象时,结合雅各布森 的语言学,直接引入了索绪尔的语言结构主义,建立了一门研究社会关系构成的结构主义方法 论。[5]它的研究范围及于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历史学、文艺学等。 在法院调解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着就事论事的倾向,法院调解与周边环境、制度的关系遭 到忽略。这导致各种研究结论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无法为法院调解的改革提 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理论动力。结构主义方法论为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法院调解打开了一扇大 门。结构主义强调形式高于内容,人们通过了解事物如何组合而获知他们的意义,.而不是孤立 地去理解事物。(6)结构主义一反传统西方的主体中心说,在个人主体之外建立了祛主体性的 全新语境。[” 需要注意的是,共时性优先于历时性是传统结构主义方法论的显著特征,但这也是结构主 义的一大不足与缺陷。事实上,如果缺乏历时性的支撑,共时性将缺乏意义。皮亚杰对结构主 义进行了批评与修正。在他看来,一切已知的结构,从最初的数学“群”结构,到规定亲属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