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科技竞争力促进安徽崛起.pdf
安徽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填
平了安徽省一直遭遇的政策洼地。近年来,安徽省大力
实施“861”行动计划,以中部崛起为契机,经济开始发
力,呈现不少亮点。从长期看,在坚持大开放主战略的同
时,还需要大幅度提高科技竞争力,为安徽崛起奠定基
础。
一、安徽省科技竞争力的总体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增加投入、深化
改革等措施,安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根据国家科技部
的统计.安徽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一般在第16、18位之
间,在中部地区一般居第4位。在科技进步基础(或科技
进步环境)方面.2004年底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3
万人:科技机构757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271
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
万人。当年全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04.3亿元,
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40.2亿元。共取得省部级以
米运生
上重大科技成果493项。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
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共建实验室5
个,部属实验室9个。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092家,虽然只占全省科技活动单位总数的6%,却拥有全省
项.成交金额9.1亿元,其中流向本省的技术1,924项,金
额4.4亿元。2004年专利申请量为2943件,授权量为经费,28%的大型科学仪器,66%的重点实验室。
1607件。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在区域特征方面,合肥独大,其他地区十分薄弱。截
技工贸总收入、出口额已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
速度。2004年,全省有584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省高新技RD经费,54%的专利申请量,70%左右的论文,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865。l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96亿美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近40%,占据了全省科技资源的
元。 50%左右,在全省的科技首位度要远远大于其经济首位
二、安徽科技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度。同样,这也是中央驻皖科研机构大都位于合肥所致。
安徽正处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相对来说,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科技实力区域配置较
科技创新面临着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化激励较强. 为合理,省会城市较强,但区域性中心如洛阳、株洲和襄
研发经费占GDP低于1%,财政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尚 樊也都实力不弱。
未成为主导力量,科技意识淡薄.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 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和军工研
等等问题。从结构上看,安徽科技进步水平最鲜明的特 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相对较弱。2003年,安徽省
征就是两极分化或“二元结构”。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 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的比例占12.9%.居全国第2
是科技主体结构所决定的。安徽省科技进步水平较高的 位,仅次于陕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此外.全
方面是由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一 省RD经费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军工科技研
批中央驻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皖.较弱的一面则是安徽 究,应用开发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就科技产出来说,安徽
省总体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在科技资源禀赋方面,人力资源薄弱而物质条件较 国10名左右。同时,安徽应用开发研究相对不足。2003
好.物质相对发达而科技意识相对落后:中央驻皖机构 年,全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却只列居全国第
资源禀赋好,地方资源较差。在投入方面,财力投入较 29位。这也是中央驻皖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性研究所
多,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在财力投入主体方面,国家投入 致。
较多而地方投入不足。在财力投入的领域方面.基础性 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方面,二元结构特征
研究投入较多,而应用研究投入较少。这种结果是由安 尤其明显,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安徽的环
徽科研主体结构决定的:中央驻皖高校和科研机构25 境改善在全国是比较好的,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万方数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