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彷徨——对当今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批判.pdf

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彷徨——对当今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批判.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彷徨——对当今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批判.pdf

2008年5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May2008 第29卷第3期 INNERMONCOL队SOCIALSCIENCEs V01.29№.3 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彷徨 ——对当今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批判 陈如超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重庆400031) 【摘要】中国刑事鉴定被认为弊端丛生,引来学者的批判与各种改进的尝试,成为司法改革中的一门显 学。然而,鉴定制度改革步伐进退维谷,面对各种内在的困境,如鉴定人与法官在事实认知上的冲突,犯罪嫌 疑人和被告委托鉴定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刑事鉴定人出庭遭遇的困难,因而,必须在理念上明确鉴定制度改革 的前提,从而为制度改革清除障碍。 【关键词]刑事鉴定制度改革;困境;理念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08)03-0021-05 本文着眼于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一些问题,反 是否矛盾,且这种矛盾能否化解。然而,当多个专 思我们长久以来对热点问题研究的进度,指出理论 家结论之间有相互矛盾之处时决断就会困难重重, 与实践之间既缺乏理论探讨应该具有的张力,又未 一个专门问题鉴定七、八次,在现实中就有这种例 把握“知”与“行”二元的动态辨证。 子。其二,就鉴定结论本身进行审查。大多数时 候,对提交鉴定的问题法官都是外行。他们对不懂 一、刑事鉴定制度改革的困境 的问题进行审查,除了对书面文字进行细枝末节的 挑剔外,一般是寻找替代性测度机制,比如说鉴定 (一)鉴定人与法官在事实认知上的冲突 人的资历、在该领域的名气、是否有专业文章或论 刑事鉴定制度的首要困境是鉴定人的事实认 文、鉴定人所在的鉴定机构的声望,等等。由于替 知与法官①的事实最终决定权的冲突。众所周知, 代性测度机制把核心问题外在化与简单化了,这不 诉讼中法官是最终的冲突解决主体,对超出自己理 仅会导致法官审查不精确。而且会导致鉴定人通过 解之外的疑难问题,法官会将其交给拥有专门知识 表面包装获得法官的信任。我们知道,对理论知识 的人来解决。但不容置疑的是,鉴定人对专门问题 的了解并不代表操作能力上的娴熟,把理论用之于 探究的结果,法官未必有审查的能力,鉴定的提起 实践要求一种敏锐的判断力。这种运用理论于具 恰恰是法官事实认知的盲区。 体实践的判断力需要鉴定人的长期摸索,当然不排 日本和德国法律明确规定,法官不采纳鉴定结 除运用原理确实可以指导判断力的训练。 论时必须说明理由,事实上已经是对其自由心证的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鉴定人的困境 限制。法官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不外乎两条途径:其 能否赋予被告人鉴定启动权以对法官审查鉴 一,把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相互参照研究,看彼此 定结论进行牵制呢?我们知道,辩方只能向社会鉴 [收稿日期]2008-01-07 [作者简介】陈如超,男,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①当然,审判者中事实认定者还有英美的陪审团,欧陆与中国的 助教,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2006级博士 陪审员。但是前者审判的数量有限,后者与法官共同审判。 研究生。 因而,本文只是选取法官进行研究。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