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颗粒计数和浊度联合评价颗粒物去除作用.pdfVIP

用颗粒计数和浊度联合评价颗粒物去除作用.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颗粒计数和浊度联合评价颗粒物去除作用.pdf

第33卷第11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Ⅷ.33№.11 uNl、咂RsllIY 2007年11月 JC帆NALoFBEUING OFTECHNOLOGY Nw.2∞7 用颗粒计数和浊度联合评价颗粒物去除作用 杨艳玲,李 星,刘美洲,张辉,张琳琳,陈 曦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2) 摘要:采用浊度检测和颗粒计数技术评价了高锰酸盐复合剂预氧化工艺对滤后水中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结果 表明.PPc预氧化能有效地强化滤后水中颗粒物去除效果,使颗粒总数降低幅度达65.0%.采用浊度指标不能 有效地反映滤后水质的变化,将浊度检测与颗粒计数技术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反映滤池对颗粒物质的去除效果. 关键词:颗粒计数;浊度;过滤;预氧化;高锰酸盐复合剂 中囝分类号:Tu9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0037(2007)ll—1199—04 浊度作为水中颗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替代参数,能概括地表示出水中颗粒物以及微生物的含量。但 是浊度值主要反映粒径小于1pm的胶体颗粒含量,而粒径达数微米的颗粒物对浊度的贡献很小。因此对 于含有一定胶体物质的水,低浊度有时并不表明水中病原微生物数量也很低.由于贾第虫、隐孢子虫等致 病原生动物的粒径通常在3~15“m,它们在水中对浊度的贡献不大,历史上曾发生过出水浊度低至O.1~ O.2 NTU的情况下仍然曝发致病原生动物疾病的事件【1-3J.颗粒检测技术能有效地测试出粒径大于lm 的颗粒,可以弥补浊度检测的不足. 在线颗粒计数检测能更有效地反映滤后水水质,可监测出水中不同颗粒粒径的分布情况,贾第鞭毛虫 及隐孢子虫的尺寸也在颗粒计数仪的有效监测范围之内【4J.颗粒数量指标对于保证出水水质、严防介水 传染病的爆发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水处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5】.如果将颗粒检测与浊度检测相结 合。则能更快速、更可靠地检测和控制颗粒物质和可能的病原微生物的总体数量. 化学预氧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可改善常规工艺对受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6-9].本文采 用颗粒检测技术和浊度检测,考察和评价了高锰酸盐复合剂(PPc)预氧化技术对水中颗粒物的去除效果.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原水水质特点 采用华北地区的某河水为原水,其夏季藻类繁殖旺盛,水体特征为高温高藻,对混凝、沉淀及过滤工艺 nm 波长下的吸光度A254=0.046~0.073∞~,P(a阻ktn)=4.64~6.07mg/L¨ 1.2试验工艺流程 试验采用中试处理工艺,为2套完全相同的平行系统,每套系统的设计流量为5.Om3/h,每个预氧化 罐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min.预氧化剂的投量p(PPC)=O.5~2.Omg/L;混凝剂的投量P(Fea3)= 16.5 min快速混合后进入反应 mg/L投加的PPc经过2个预氧化罐反应后,再投加混凝剂Fea3,经1 池,而后进入气浮池和滤池,如图1所示.对2套系统的滤后水进行连续取样,采用在线颗粒计数仪连续 监测滤后水中的颗粒总数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处理和存储. 收稿日期:2006.10.12, 作者简介:杨艳玲(1964一).女.辽宁法库人,副研究员. 万方数据 120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 原水 接后续工艺 l 2 1.原水箱2原水泵3、4预氧化罐5.机械混合池6、7.机械反应池8.气浮池9.砂滤池 图1中试系统 Pnot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