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弱势问题相关文献综述,相关文献综述,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社会保障文献综述,相关文献综述怎么写,社会学文献综述,金融经典问题文献综述,社会工作文献综述,社会责任会计文献综述,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弱势问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分层和群体分化速度加快,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并且加大,其中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必然不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也最终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有大量的学者对社会弱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研读了50余篇相关文献,将社会弱势问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弱势群体的概念、弱势群体的构成、弱势群体的成因以及社会弱势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正文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
关于弱势群体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定义:
1.陈成文在其《社会弱者论。。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角度,或社,乃至处于经济贫困、文化排斥和权,集中体现在就,其次是具有边缘社会的性质,,还指在社会关系上、心理上、文化上和政治参与上,更重要的是被排斥者不能享受到公民地位所赋予的,而这种权利不可能依靠提供经济援年以来,随着,包括儿童、老年人、孤儿、精;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于,如失业者、贫陈成文在“生理性社会弱者”、“社会,加入“自然性社会弱,主要由生态危弱地区人口和灾民两个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弱势,或已经出了再就业。三
3. 曾庆丹在“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一文中表示,弱势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的必然结果,又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所造成的问题的必然暴露;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了大批行业性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与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差别导致的制度性歧视是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弱势群体自身由于身体残疾或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笔者认为,以上的几种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弱势问题的成因予以的分析,都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均有一定的不完整性,因此,笔者对以上列举的原因进行整合,认为主要原因是:社会体制转型、制度安排和建设滞后,导致弱长期的城乡二元分治和城市化进程缓慢造成权利的世袭教育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张晓红.本溪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弱势群体的分析[J].沈阳2007(1).
[3]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2003.4.
[5]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 2002(3):97-103
[6]曾庆丹. 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
[7]王明霞,王羽飞.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8]郭华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问题[J].理论探索,2005[9]李松柏,于鹏程.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 发展研究2009(3).
[10]任丽丽,李瑾,刘凤云.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J].武汉[11]吕建高.论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理论逻辑[J].河北法学,2006(1).
[12]肖泽晟.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M].科学出版社,2003.[13]傅思明,李文鹏.弱势群体权益的司法保障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6).[14]韩忠伟.浅议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9(6).
[15]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16]霍姆斯,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M].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刘彤,尹奎杰.论农民利益政治表达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政治学研究,2008(1).[18]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9.
[19]尹奎杰,刘彤[J].理论探讨,2009(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