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程化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docVIP

构建全程化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构建全程化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doc

构建全程化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 郭明生 何晓阳 (西南大学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在全面把握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确立市场化理念,建立务实高效的就业指导系统,全程化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是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系统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社会舆论的主流。但是,从数量来看,我国目前人均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远远没有达到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状态;从劳动者素质来看,大学生决不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因此,高校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时代特征,正确自我定位,树立符合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就业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也是目前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 1.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1 社会因素 1.1.1 传统就业渠道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减少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传统主渠道。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精简分流,以及实行“凡进必考”和面向全社会招新的人事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组改造,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锐减。 1.1.2 社会劳动大军挤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劳动大军不断挤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的全球化,“人才无国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外籍人员、“海归派”的涌入,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和挑战。 1.1.3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如今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毕业学校、学历层次更加关注;不仅要求大学生专业学习成绩好,而且要求较高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要求踏实肯干,诚实可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结构、思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1.1.4 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人才就业市场形式单一,仍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信息发布渠道,没有形成全面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信息化管理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远没有发挥。 1.2 高校因素 1.2.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而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生毕业等方面缺乏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在高校内部诸多管理领域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未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运行机制,专业结构与整合力度不够,传统专业比重过大。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部分高校追求学科齐全,或仅凭校内专家学者的意愿设置专业。这些背离市场要求的办学最终导致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不适应性。 1.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多数高校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培养,基础课程多,新兴学科与应用学科课程少;教学活动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很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标准知之甚少,甚至不去关注,关起门办学,与用人单位缺乏必要的联系,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1.2.3 重视科研轻视人才培养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现有评价机制不利于高校教师专注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教师晋升的首要条件,也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价值的标志,高校二级学院(系科)的负责人也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担任,从上到下出于个人发展或集体声誉,均十分重视开展科研撰写论文,对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暇顾及,普遍漠视,增加专业设置和追求招生数量是基于办学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贴近社会需求,导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适应性。 1.2.4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薄弱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已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普通存在缺少就业指导工作整体规划,缺乏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的

文档评论(0)

蝶恋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