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一、概述 1.行为人以暴力的手段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破坏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使这些法益受到威胁的行为。 危害国家安全,如叛乱、暴动等 危害公共安全,如爆炸罪、放火罪等; 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如杀人罪、强奸罪、刑讯逼供罪等; 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如抢劫罪、抢夺罪、绑架勒索罪等;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如聚众斗殴罪、武装贩运毒品罪;妨害婚姻家庭,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 2.暴力只是一种手段 蕭銘慶 肢體動作之直接表現 對他人及社會造成損害 但影响极大 二、暴力犯罪的特征 以杀人、抢劫、强奸、伤害为主要类型 不断出现新的形式 团伙犯罪增多 青少年居多,有低龄化趋势 日趋智能化 二、暴力犯罪的形态 蕭銘慶 (一)憎恨型暴行、表達性暴行與工具性暴行 憎恨型暴行又稱偏見導引之暴行(Bias-Motivated Violence),係指「植基於種族、膚色、宗教、少數民族、性別、障礙、性向或民族血統之偏見,而以恐嚇、侵擾、肢體之暴力或威脅之手段,對特定人員、財物、家庭或其支持者攻擊的行為」。此類暴力行為極容易流為青少年(14-24歲)個人或團體所觸犯,以尋求刺激或莫名之報復。 (二)表達性暴行 係指行為人在遭受他人之壓迫、欺侮下,所自然呈現出來的情緒性抒發行為,如以暴行反擊對方挑釁、攻擊之行為。最引人注目之例子為發生於1995年美國羅德島(Rhode Island)之殺人事件。當時一名56歲之男子Donald Graham於夜間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被迎面而來的駕駛雙閃頭燈,其自稱在遭威脅(Threatened)之下,而扣下板機殺害被害人。 (三)工具性暴行 凡指為達成某種特定目的而以一種較合乎理性之方式進行之暴行而言。例如某些政治信仰不同而遭監禁之收容人,很可能以暴行或其他手段獲取社會同情及爭取政治權限。 (二)街頭暴力、家庭暴力及泛暴力 街頭暴力 傷害攻擊(Assault) 殺人(Homicide) 少年暴行 家庭暴力 泛暴力 無論在家中亦或在街頭均呈現暴力行為型態。 (三)傳統與非傳統暴力犯罪 傳統之暴力犯罪 殺人、強制性交、強盜、搶奪、傷害等 非傳統之暴力犯罪 企業機構、政府與各專業領域之暴力 政府有暗殺、羅織罪名、操控媒體等 恐怖主義 (四)職場暴行、監獄暴行及校園暴行 三、暴力犯罪案发情况 陈屹立, 2008 孙静媛,2007 孙静媛,2007 孙静媛,2007 陈屹立, 2008 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 王志强,2007 一、暴力犯罪被害人的分布 (一)在性别方面,男性被暴力犯罪加害的可 能性大于女性,且男性被暴力加害的程度高于女性 据2005年的调查,在实施暴力犯罪的犯罪人中,以男性为加害对象的占77.78%,而以女性为加害对象的只占22.22%,即大多数暴力犯罪人都以男性为加害对象。此外,相比较而言,在被暴力加害的程度上,男性被害人要高于女性。 (二)在年龄方面,26岁-35岁的青年人是 被暴力犯罪加害的重点群体,以此群体为界点,随着年龄的降低或增高,其为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也开始分别减小 (三)在被害性质方面,行为人为抢劫加害的倾向性较大 据2005年调查结果表明,在暴力犯罪人中,其罪名所占比重居于前六位的分别是抢劫、聚众斗殴、伤害、强奸、寻衅滋事和杀人,比重分别为36.73%、18.73%、12.72%、7.38%、5.96%和5.43%,涉及此六种罪名的暴力犯罪人在实施暴力犯罪的所有犯罪人中共占86.95% (四)在时间和空间场所方面,行为人在夜晚 和街道里巷被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最大 二、暴力犯罪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关系 (一)暴力犯罪加害发生前,潜在被害人与加 害人的互动关系 在加害行为发生前,加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大多属于彼此不认识的陌生状态,而属于彼此间有一定社会交往的相对较少。 (二)被害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关系 据2005年调查资料,在暴力犯罪人中,认 为被害人强烈反抗的占14.46%,认为被害人有所反抗的占61.76%,认为被害人未敢反抗的占21.81%,认为被害人挣脱逃离的占1.04%,认为被害人未反抗的占0.93% 在对“假如作案时被害人反抗,则你如何做”这一题目的调查中,53.24%的暴力犯罪人会继续相同程度的犯罪,34.39%的暴力犯罪人会更厉害地加害对方,而停止加害或减轻加害程度的只分别占5.45%和6.92%。 三、暴力犯罪被害人的被害要因 (一)被害人过错 1.被害人存在一定的过错,且暴力加害程度越高,这种过错越明显。 据2005年调查,在实施暴力侵害的犯罪人中,认为被害人有过错的占48.86%,而在实施非暴力的犯罪加害人中,认为被害人有过错的只占23.4

文档评论(0)

zhangxiuli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