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私学教育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朝私学教育初探,辽朝皇帝列表,辽朝地图,辽朝皇帝,辽朝皇帝列表及简介,辽朝历史,辽朝都城,辽朝电视剧,宋朝和辽朝,辽朝官制

辽朝私学教育初探 高福顺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吉林长春 130012) 内容摘要:辽初确立“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后,官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各族民众的需求,而没有统一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内容因需而宜的私学教育则必然成为官学教育的有力补充,获得较大发展。私学教育模式灵活多样,既有以家庭为背景的家学教育、以庠校为依托的私塾教育,也有以私人组织为核心的讲学教育和以士人为主体的自学教育。与官学教育相比,私学教育对象面向契丹社会各族各阶层,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儒家文化和自然科技知识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普及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私学教育;运行模式;官学教育 作者简介:高福顺(1964-),男,吉林舒兰人,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从事辽金史与东北地方史研究。 中国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0000)00-0000-0 收稿日期:2009-10-28 辽朝建立伊始便制定了“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官学教育获得较大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国子学、五京学、府州县学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1]这对辽朝统治域内各族民众向风慕华之时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官学教育所招收的生徒毕竟十分有限,加之辽朝社会体制限制,远不能满足各族民众诵习儒家文化以及自然科技知识的需求,因而具有优良传统的私学教育在辽朝普遍发育起来,成为辽朝官学教育的必然补充。不过,大概是囿于辽朝私学教育史料匮乏,目前学术界对辽朝私学教育尚未给予过多关注,即使《辽金元教育史》这样的专著,对其阐述也不过千余字,[2](P35~36)[3](P153~154)[5](卷79,室昉传,P1271)[6](王敦裕墓志,P379)李[6](李翊为考妣建陀罗尼经幢记,P104)[6](韩瑜墓志,P94)[6](韩橁墓志,P207)[7](论语·季氏第十六,P203)[8](P78~81)[6](韩相墓志,P151)[5](卷86,刘景传,P1322)[5](卷86,刘六符传,P1323)[6](郑恪墓志,P428~429)[6](梁援墓志,P520~522)[5](P1471)[9](卷21,邢简氏陈氏传,P406)[5](卷87,萧蒲奴传,P1335)[10](P965)[10](P1469~1471)[6](李翊为考妣建陀罗尼经幢记,P105)[6](张景运为亡祖造陀罗尼经幢记,P390)[6](宋匡世墓志,P181)[6](董匡信及妻王氏墓志,P338)[6](董庠妻张氏墓志,P409)[6](P31)[6](张绩墓志,P315)[6](P338)[6](P338)[9](辽史拾遗,卷20,邢抱朴传,P390)[11](P221)[5](卷72,义宗倍传,P1211)[5](卷38,地理志二,P463)[5](卷72,义宗倍传,P1211)[6](P68)[5](卷96,耶律良传,P1398)[5](卷104,文学下·王鼎传,P1453)[5](卷104,文学下·王鼎传,P1453)[5](卷96,耶律良传,P1398)[5](卷103,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传,P1445)[5](卷103,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传,P1449~1450)[8](耶律羽之墓志,P2~3)[6](陈国公主墓志,P153)[6](丁洪墓志,P618)[6](秦晋国妃墓志,P341~342)[6](柳溪玄心寺洙公壁记,P539~540)[5](卷21,道宗本纪一,P253)[6](梁援墓志,P520)[5](卷80,邢抱朴传,P1279)[5](卷72,耶律倍传,P1211)[14](卷73,四夷附录第二,P901)[5](卷72,耶律倍传,P1211)[5](卷101,萧胡笃传,P1436)[5](卷77,耶律屋质传,P1255)[5](卷82,萧阳阿传,P1293)[5](卷85,萧挞凛传,P1313)[6](王师儒墓志,P646)[15](卷22,四京本末,P217)[5](卷105,能吏·王棠传,P1464)[6](贾师训墓志,P477)[9](辽史拾遗,卷16,补选举志,P333)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高福顺.辽朝西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高福顺.辽朝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8,(1).高福顺.辽朝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 .东北师大学报,2008,(3).高福顺.辽朝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5). [2] 程方平.辽金元教育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 乔卫平.中国枕头辽金夏教育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