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第三章神经系统2012-3-11.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的第三章神经系统2012-3-1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 ? 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一)、中枢神经系统 脑:脑干、小脑、间脑和大脑。位于颅腔内。 脊髓:位于椎管内。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二)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12对 2、脊神经:31对 脊神经的成分: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躯体感觉神经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纤维(植物性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第一节 总论 一、概述 神经系统的意义 神经系统是机体起主导作用的系统,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管理机构”。 (二)中枢系统的研究方法 1、刺激法 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中枢的某一部分给予电刺激或化学刺激,进而观察其机能的变化。 2、切除法 用手术切除或用直流电损毁中枢系统某一部分后,观察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缺陷,借此推断中枢系统这一部分的机能。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 1、结构:胞体和突起 2、神经元的机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 (3)中间神经元 (二)突触: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它细胞相接触的部位。 1、突触的结构和分类 (1)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的分类 2、突触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电位 (1)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 EPSP I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AP传至突触前膜,前膜Ga2+内流→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Na+和K+通透性↑,Na+内流大于K+外流,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EPSP总和达阈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易化 试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AP传到突触前膜,前膜Ga2+内流→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 Cl- 、K+尤其是对Cl-通透性增加→后膜超极化,形成IPSP →IPSP总和,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与多个突触前神经末梢构成突触,产生的突触后电位既有EPSP也有IPSP。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取决于EPSP和IPSP何者占优势。 小结 EPSP与IPSP的区别: EPSP IPSP 突触前神经原元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Na=K+尤其是Na=通透性↑ Cl-通透性↑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去极化 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增加 降低 在信息传递中作用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或易化 突触后神经元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三)中枢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为中枢递质 1.胆碱类: Ach 2.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 3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 ,r-氨基丁酸(GABA)和门冬氨酸等.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三、反射活动 (一)反射与反射弧 (二)反射的分类: 1、非条件反射 ① 概念: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② 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 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③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 2、条件反射 ①概念: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②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③意义:使人和动物扩大了机体的适应范围,有更大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更精确和完善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①概念: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其轴突末梢同时和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主要是传入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②辐散的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y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