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刺灸方法.ppt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晕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头晕目眩、恶心欲吐、胸闷心慌、面白肢冷、甚至晕厥 滞针:提插、捻转、出针均困难,患者局部疼痛 弯针: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 断针:针身折断 血肿:出针后出血,肿胀疼痛,皮肤继则呈青紫色 后遗感 灸法 用艾叶捣制成的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 点燃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 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 以达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施灸材料:艾绒 灸法 适用范围:虚寒证 慢性虚弱性疾病 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 常用灸法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常用灸法 艾炷灸: “壮”:燃尽一个艾炷 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间接灸:隔姜、蒜、盐、饼灸 常用灸法 艾条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常用灸法 温针灸:针法、灸法并用 艾条灸 温针灸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饼灸 直接灸 隔姜灸 艾条灸 温针灸 灸法的分类 灸法 温和 雀啄 回旋 灸法禁忌证 实证、热证、阴虚发热证 颜面部、血管部不宜瘢痕灸 妊娠下腹、腰骶不宜施灸 灸法注意事项 施灸次序: 先阳经后阴经 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先头身后四肢 注意体位,防止烧伤 灸疮护理 * 3、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适于:皮肤松弛或皱纹处腧穴(腹部) 4、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腧穴(尤其面部) 1、进针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短针 夹持进针法:长针 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皱纹处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1、进针 单手进针法 短针 1、进针 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直刺:90° 斜刺:45 ° 肌肉较浅薄处 内有脏器不宜直刺 横刺(平刺):15 ° 皮薄肉少部位(头面);透刺 1、进针 深度:针身刺入人体皮肉内的深浅度 原则:既有针感又不伤及内脏 深度 体质 年龄 病情 部位 浅刺 瘦弱 老小 阳证 新病 头面胸背 皮薄肉少 深刺 壮实 中青年 阴证 久病 四肢臀腹 肌肉丰满 1、进针 回顾 刺手与押手:作用 双手进针法:4种 进针角度:3种 进针深度:原则 2、行针与得气 行针(运针) 含义:进针后,为了使病人获得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针刺手法 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刮柄法、震颤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 插针:浅层 插向 深层 提针:深层 提向 浅层 反复上下纵向运动 适于四肢穴位 注意: 指力均匀 进针角度不变 基本手法:捻转法 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反复旋转运动 适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注意: 指力均匀 不可单向旋转:滞针 旋转角度:180-360度 辅助手法:刮针法 刮动针柄 加强针感 辅助手法:振颤法 刺入一定深度 小幅度、快频率 提插手法 使针身轻微震颤 行针的目的 得气 进针后 行针 产生针刺感应 提插、捻转 刮柄、震颤 2、行针与得气 得气: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患者: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并可沿一定路线传导扩散 医者:指下有沉紧的反应 得气的描述 《标幽赋》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得气的意义 判定患者经气盛衰、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 得气与否、迟速和疗效有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3、留针 行针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延长针效或达到候气、调气的作用 10—20分钟(静留;动留) 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 延长留针:候气 间歇行针:增强疗效 4、出针 轻捻慢提后退出 按压止血 清点针数,防止漏拔 针刺流程 准备 体位 消毒 间 歇 行 针 进针 得气 (医,患) 留针 行针 出针 针刺角度 深度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 夹持 提捏 舒张 针刺注意事项 忌: 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 妊娠妇女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 慎:久病体弱、大出血、大汗出 手法不宜过强 尽量选用卧位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后遗感 刺伤内脏 晕针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血管抑制性眩晕 晕针的症状 轻: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 重: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 四肢厥冷,脉细弱数或沉伏 甚:神志昏迷,卒然仆倒,唇甲青紫, 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晕针的原因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