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 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子路曾皙 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吸取智慧。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国人,著名同学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侍坐:。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子路,名由。曾皙,姓曾,名点。 冉有,姓冉,名求。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一句是本文的难点。这句省略多,使人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补出省略的部分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毋吾以(一日长乎尔而不言)也 这是孔子为了促使学生们言志说的一些鼓励的话,叫大家不要受拘束 明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肯定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子路: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明确: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想有所作为,对自己估计过高。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礼乐教化冉有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故哂之。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可以大用。孔子惜之。曾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教材采用这种理解)。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到处碰壁,不为所用,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由于到处碰壁,孔子自然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们已经“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5.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课文

文档评论(0)

zhengy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