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完璧归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完璧归赵,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完璧归赵的意思,完璧归赵的故事,负荆请罪,和氏璧,蛇蝎心肠,浑沌之死,妲己,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5 完璧归赵   1、师生合作读1——9小节,思考: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     听说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扁鹊顿时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完璧归赵》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说说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八、作业:     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 “和氏之璧”采得于何处 卞和抱璞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使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   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其二,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

文档评论(0)

zhaoj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