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诗学对话--评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pdf

历史的诗学对话--评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的诗学对话--评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pdf

文章编号:0257—5876(2004)06-0131—04 ·书评· 历史的诗学对话 ——评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周志强 重新解读建国后到新时期前的文学名作,近来 文本依旧是文本,而历史却不仅仅只是文本所记录 一直是批评界的热点之一。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 下来的“资料”,它还是为什么产生和保有这一资料 “重建”历史的欲望:并不是直接面对历史本身—— 的原因。换句话说,仅仅依靠文学文本所提供的场 如果存在这个本身的话,而是通过文学文本的解读, 景和故事,还不能够看清楚历史的“诡计”是怎样一 寻绎过去岁月的文化逻辑,细细揭开抹在旧日文本 步步地实现其内在策略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总是 上面的幻影,并由此修改人们的历史记忆。正是从 声称在按照“审美”或“想象”的方式进行故事的缝 这样的意义上说,李杨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缀,与历史的真实性保持着一种“虚构”的距离。在 典再解读》一书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 这里,文学是“假”的,诗学的阐释是否可以使它成 毋宁说,李杨的这部专著可以称之为是一次将文 “真”?即,在这种阐释过程中,是否可以把文学的 学想象进行历史还原的冒险。就此而言,李杨所标举 想象本身也看作是一次历史的想象,或者直接说,把 的杰姆逊的“始终历史化”,就是将文本历史化,即把 文学的想象一股脑地都看作是历史文本? 文本及其想象方式看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 李杨对于旧日的文学经典的解读,正是力求把 物。相信一个文学文本本身永远携带着足够丰富的 那个时期的文学一审美想象书写成“历史”的一个 历史信息,这是李杨式的历史化解读所依据的或者试 过程。依此,文学“运用”了想象,但是为什么在这 图建立起来的一种诗学观念。在这里,“互文本”这 样的时刻“运用”这种想象?为什么这种想象的过 个词被看作是文本解读“再现”历史语境的关键词。 程和逻辑以这样的形态出现?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 李杨接受了这样一个思路:每个文本都是由此前的文 和回答,可以成为我们打量这部书的一个切入点。 本记忆形成的,因此,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 一个较为简便的说法大致可以说明这种阐释方 收、转化,而文本的话语创新总是被置于更大的社会 式的优势:对于历史的寻绎只有在文本的解读之中 历史文本之中①。但是,在这部著作当中,作者过于 实现,而对于文本的解读最终将文学文本安置在它 匆忙地打造了八部小说“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关 所属于的历史时刻。具体到李杨的笔下,系列经典 系,却忘记了“互文本”纠缠在一起的语言关联。 文学文本的解读,不是要复活这些文本本身,也不是 在我的期待中,一本文学的批评著作, 再一次追寻类似《白毛女》这样的革命文学的现代 ,一 1f通过对传统经典文本的解读,形成一种诗 意义和审美价值,而是将这些文本内在的结构形式 I=l学的对话,这种对话应该是建立在别有趣 理解为一种体现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想象的结果。在 味的历史阐释学的视野中的。 这里,李杨的这种批评与其说是在显示原来文本的 元论是新历史主义者还是相对较为谨慎的西方 审美魅力,毋宁说是在显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学派,都已经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所谓 方式的理论魅力。通过文本解读来重建历史,最终 历史只能由各种各样的文本构成。只是问题在于, 使得这些文本变成历史故事的活跃因素。 一131—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历史的诗学对话——评李杨(5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