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和痛经.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灸和痛经,艾灸治疗痛经,痛经艾灸穴位图,痛经艾灸什么穴位,艾灸痛经,艾灸治痛经,艾灸治疗痛经的穴位,艾灸痛经穴位,痛经可以艾灸吗,艾灸可以治疗痛经吗

定 义 灸法 艾灸 灯火灸 天灸 外治方法 艾灸疗法的作用 疏风解表,温散寒邪 温通经络,活血通痹 回阳固脱,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艾灸疗法的分类 常用灸法操作 直接灸: 是把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化脓灸 非化脓灸 常用灸法操作 隔姜灸: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 艾条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熏灸。 温和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0.5—1寸许熏灸。 雀啄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如鸟啄食上下移动熏灸。 回旋灸:点燃一端艾卷,在穴位和患处上方反复旋转熏灸。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3厘米的艾条施灸,至艾绒烧完为止。 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个枣核,大者如蒜头。 施灸壮数的大小、数量可根据病性、病势、体质、年龄及治疗部位而定。 在肌肉浅薄处宜小壮少灸,在肌肉深厚处宜大壮多灸; 久病体虚者宜小艾炷,新病体壮者宜大艾炷。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先背部、后胸腹、 先头身、后四肢。 ①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 凡属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②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 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 ④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 ⑤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主要内容 痛经概述 诊断要点 中医治疗 注意事项 概 述 定义:“经行腹痛” ,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 对象: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的女性 时间:经前——经期——经后 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 程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 分类 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或子宫颈狭窄 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前倾 或后倾、子宫腺肌病等。 主要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 实证(气滞、寒凝) 不荣则痛--- 虚证(气血不足) 诊断要点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 2、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 诊断要点 3、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甚者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4、妇科检查、盆腔B超扫描和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痛经虚实辨别 实证特点: 行经前期或经期、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 虚证特点: 行经后期、隐痛、喜按、色淡、量少 辨 证 实证 气滞血瘀:有血块,排出痛减,伴乳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寒湿凝滞:得热则舒,伴便溏、怕冷,腰脊痛,苔白腻,脉沉紧。 虚证 气血不足:面色苍白,乏力,懒言,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体针疗法 其他疗法 辨证论治(中药) 中医治疗 治 法 寒湿凝滞、气滞血瘀----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针灸并用,泻法; 气血不足---- 益气养血、调补冲任, 针灸并用,补法。 中医治疗 穴 位 以足太阴经腧穴和任脉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穴位加减 寒湿凝滞加灸水道温经止痛; 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次髎调气活血; 气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中医治疗 关元—任脉穴,通调冲任之气, 散寒行气。(局部取穴)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 止痛。(远部取穴) 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止痛效穴 十七椎—活血调经止痛(经验穴) 中医治疗 随证配穴: 腹胀----天枢,大肠募穴。 胁痛----阳陵泉、光明。 胸闷----内关 中医治疗 实证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虚证操作:毫刺补法,加用灸法。 中医治疗 针刺操作 针刺关元,宜用连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 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加灸法。 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 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阿是穴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