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年3月第24卷第3期 ·231 ·
讲 座
文章编号:1005 - 2224 (2009 )03 - 0231 - 0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徐 通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B
徐通,主任医师、 之一,研究历史已有150多年。早在1845年,德国学者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Hoffman首次报道了一组多动儿童的异常表现,但当时并
师。现为上海第二军 没有认识此病。1902年,美国学者Still对儿童“活动过多”
医大学长征医院儿科 现象作了更充分的描述和分析:这些儿童主要表现为多动
主任。兼任全军优生 不安、注意障碍、冲动任性等异常行为,而智力多正常。
优育中心副主任、全军 Still认为这种“活动过多”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应该
儿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是一种独立的疾病。1922年,Hohman等发现儿童患脑炎
中国儿童心理行为委 后会出现多动行为,故认为这种异常多动的行为可能由脑
员会委员、上海市儿童 炎所致。1931年,Winncoff指出这些多动儿童虽然病因不
保健学术组委员、《中 清,但不是活力旺盛所致,提出了“儿童多动症”或“儿童活
国实用儿科杂志》等6 动过度综合征”的疾病名。1932年,Kramer和Pallow正式
本杂志编委。曾于 以“儿童多动综合征”予以报道。1947年,Strauss认为这种
1997—1999年赴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系神经生理实验室 多动症状与脑损伤有关,因此将此病命名为“脑损伤综合
学习。研究方向:小儿神经、心理行为疾病和儿童保健。 征”。1949年,Clements认为这种脑损伤是轻微的,主张命
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部,曾获军队科 名为“轻微脑损伤综合征(minimalbraindamage,MBD)”。
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各类科研项目10项。 1966年,Gesell经过大量研究后认为,此病并非是由脑的轻
微损伤引起,而是由于大脑功能的轻微失调所致。因此,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将该病命名为“脑功能轻微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
Keywords: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MBD)”。1977年,国际疾病分类第9次修订版(ICD-9)将
children 此病称为“儿童多动综合征”。
1980年美国精神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目前已成为儿童时期最为 册》第3版(DSM-Ⅲ)使用了“注意缺陷障碍”(ADD)的诊
常见的一种慢性心理行为障碍,患病率为3%~6%。此病 断,认为“注意力不集中”应是此病最重要的表现,对该病
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 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1987年又作修订,称为“注意缺陷
动任性等行为改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学习困 多动障碍”(ADHD),将本病分为注意障碍伴或不伴多动两
难。ADHD患儿的这些行为异常不但影响其个人的生活、 个类型。1994年DSM-Ⅳ再次作了修改,并将该病分为3种
学习和交往,还常常会给其父母带来烦恼,给家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