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04-3.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双壳纲和头足纲 一、概述 1、身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2、有外套膜分泌的外壳,一般由钙质组成。 3、水生者以鳃呼吸为主;陆上者多以外套膜内面密布的微血管进行呼吸。 4、生活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 5、分为10纲。化石中以双壳纲、头足纲最重要。现代腹足纲丰富。 (一)概述 外部构造 (1)壳喙:最早形成的壳尖。 (2)壳顶:壳面上包围壳喙的突起部分。 (3)后壳顶脊: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隆脊。 (4)铰合线:两壳背缘铰合的边缘。 齿分化为主齿和侧齿, 主齿位于喙下,较粗短, 侧齿远离喙,多呈片状,与铰缘近于平行 双壳纲齿系类型:齿的数目、形状及排列方式 (三)定向和度量 壳分背、腹,前、后,左、右。 1、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2、前后:确定壳的前后可据下列特点: ①一般喙指向前方; ②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为长; ③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④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⑤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 ⑥外套湾位于后部; ⑦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异柱),前小后大。 3、左右: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先人后己”原则。 (四)生态及地史分布 1、生态:水生为主,海生居多,正常底栖(自由躺卧、移游和固着)、足丝附着、深埋穴居均有。 2、分布:€1—Rec.,奥陶纪为辐射分化时期,志留纪和泥盆纪进一步分化,并出现淡水类型(Mz-Kz为主)。 三、头足纲(Cephalopoda) (二)外壳类基本特征 1、壳形:多种多样 2、定向 前、后 背、腹 3、壳饰 外部 (1)胎壳:最早形成的壳体(原壳)。 (2)壳口:住室前端软体伸出壳外之口 (3)腹弯(软体伸出的漏斗) (4)脐、脐棱(脐缘): 平旋壳体两侧下凹部分 (5)脐壁:脐内四周壳面 (6)脐接线:内外旋环之交线 (7)腹鞘:腹缘突出部分 (8)侧突:壳的侧缘突出 6、缝合线 平旋壳的缝合线分内缝合线和外缝合线 自腹中央经两侧到脐接线的部分为外缝合线 自脐接线经过背部到另一面的脐接线为内缝合线 鞍: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 叶: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 是旋卷壳头足动物的分类依据 7、缝合线的类型 (三)生态及地史分布 1、生态:海生,肉食,底栖爬行、游泳或漂浮生活。 2、分布:€3—Rec.(Mz盛:菊石的时代) 现代鹦鹉螺(学名:Nautilus)分布 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集中分布于菲律宾群岛南半部(据说是菲律宾的特产)和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海域,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斐济群岛海域也有分布;马来群岛、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我国发现1种。中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从台湾东部沿着琉球群岛,一直散布到日本群岛南部的相模湾;向西则从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 共有七种,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外套线和外套湾、缝合线 二、问答题 1、双壳纲的齿系类型有哪些?如何对壳体定向与度量? 2、简述头足纲体管和缝合线类型。 内部构造 (1)隔壁:水平方向的板状骨骼。 (2)隔壁孔:隔壁上体管索经过的孔 (3)隔壁颈:沿隔壁孔周围延伸出的领状小管 (4)连接环(有的没有):隔壁颈之间或内侧环状小管 (5)体管: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贯通原壳到住室的灰质管道,体管类型多样) (6)气室(被隔壁分割)和住室(最后一个气室)。 (7)缝合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的接触线。只有表皮被剥去才能看到。 5、鹦鹉螺类体管类型 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仅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隔壁颈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的存在 腹中央 壳口 菊石式:鞍、叶都分出许多小叶。 齿菊石式:鞍浑圆,叶部呈锯齿状。 棱菊石式:叶部呈尖棱状,鞍叶数目较多。 无棱菊石式:鞍、叶都呈宽圆状,鞍叶数目较少。 鹦鹉螺式: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呈平缓的波状。 缝合线阶段性 8 8、头足动物演化趋势 壳形:直-平旋 壳饰:简单-复杂 隔壁颈:后伸-前伸 缝合线: 鹦鹉螺式-无棱菊石式-棱菊石式-齿菊石式-菊石式 Sinoceras (震旦角石) 壳直,长圆锥形,壳面有明显的。体管小,位于中央或近中央,隔壁颈直短颈式,颈长为气室1

文档评论(0)

sxt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