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1.docVIP

“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1.doc

“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 华金余 2007年,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言论深深刺激了中国文坛的神经,一时之间,文学界人士纷纷谈论“垃圾说”。肖鹰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了《顾彬不值得认真对待吗?》,认为平心静气地分析顾彬的批评意见,应该承认确实切中了当代文学的要害。然而,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多次对媒体宣称“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哗众取宠,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与顾彬的“垃圾说”相反,我们看到国内较为知名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问世,便被很多资深的评论家赞誉为开天辟地的绝世经典。比如被顾彬认为是让中国人丢脸的、具有法西斯色彩的《狼图腾》,却被很多中国评论家广为赞誉。中国当代文学到底是垃圾?还是拥有众多的经典?在这似乎矛盾的现象中,本文试图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性问题加以讨论。 一 什么是经典?无论是中文语境中的“经典”,还是西语canon,其意义都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文语境中的“经典”由“经”与“典”两个词组成。“经”的本意是织物的纵线,后来通过“治理”、“经纶”之义而具有了两层含义:世界观、人生观等根本道理以及经世治国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典”本来指的是记载帝王言行的史书,后来引申为“常道”、“法则”、“规范”,最后用以指传输常道、法则和规范的书籍。“经”与“典”殊途同归,都指以儒家著述为核心的重要著作。现代汉语将“经”与“典”合起来,用来专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前者秉承古汉语传统,后者吸纳了西方的用法。荷兰学者佛克马和蚁布思曾经总结西方学术界关于“经典”的三种定义:一指“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二指“那些在讨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中经常被提到的作家作品”;三指“一个文化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 通常意义上或者在传统社会中,经典具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知识传输器。经典是人类文明或文化精华的总结,也是延续人类文化传统血脉的载体,因而,有助于接受者洞察真理、提升境界。二是行动指南针。经典是常道、法则和规范,因而,可以给社会或个体提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文学经典及其作用往往被非权力化或解权力化,即认为经典具有超越历史、地域以及民族等特殊因素的普遍性、永恒性与纯艺术性,是人类普遍而超越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体现。 文化研究质疑经典与经典的所谓普通性、永恒性、纯审美性,它们秉承知识社会学的立场,认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的。不存在纯粹的经典,只存在谁的经典,经典是被建构的。文化研究认为,经典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共谋关系。法国思想家福柯一针见血地指出权力和知识(包括经典)之间的共谋关系:“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政治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然是不同的。当一个新的社会建立起来还没有稳定的时候,主流意识形态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的控制。反应在文学经典上面就是必然要对文学经典来一次重新“洗牌”,破除一些旧经典,建构一些新经典。列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需要巩固,社会需要安定,因此,思想舆论管理得比较严,这是必然的。这些情况也肯定要反映到新编“文学史”的撰写上面。丁易编写出版于195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据说是建国后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目录上我们即可看见,这部“文学史”主要是确立了鲁迅“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旗手共产主义者鲁迅”的地位。在目录中,安排“章”的有鲁迅(占二章)、郭沫若、茅盾三人,在上述三人基础上,安排“节”的增加了瞿秋白,安排“目”的则有叶绍钧、郁达夫、蒋光慈、胡也频、老舍、巴金、闻一多、洪深、曹禺、丁玲、张天翼、叶紫、萧红、艾青、田间、柯仲平、东平、艾芜,夏衍、马凡陀、沙丁、陈白尘、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柳青、草明和李季,而胡适、周作人、冰心、庐隐、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沈从文、张爱玲、穆时英、施蛰存、梁实秋、丰子恺、钱钟书等作家和作品却完全没有列入。现代文学经典的排列状况,比较准确地折射出建国后数年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挑选。“鲁、郭、茅、巴、老、曹”的大师级别排列则是1961年调整时期的产物,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的相对“放宽”。到了“文革”时期,国家动乱,政治意识形态以极“左”为主流,对所谓的“封、资、修”实行全面打击,除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作品、毛泽东诗词外,其他所有作家作品几乎都被排除在文学经典之外。由此可见,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经典的秩序。建构经典的“权力”与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权力并不等同,它包括官方统治者的上层权力,

文档评论(0)

wgv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