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届高中语文 3.12《长亭送别》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
-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8天.doc
-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章 第三节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ppt
- 2012届高三语文教学质检(二)新人教版.doc
- 2012届高中语文 1.1.1《季氏将伐颛臾》同步检测题 苏教版必修4.doc
- 2012届高中语文 1.1.1《〈物种起源〉绪论》同步达标测试 苏教版必修5.doc
-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章 第二节诗歌的语言课件.ppt
- 2012届高中语文 1.1.1《祖国山川颂》同步备课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
- 2012届高中语文 1.1.1《祖国山川颂》同步达标测试 苏教版必修3 .doc
- 2012届高中语文 1.1.2《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同步达标测试 苏教版必修5.doc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湘西州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4-2025年4月考试高二语文试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