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和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pdfVIP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和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塞鉴握Q12生筮鱼塑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① 吴景平 [提要]上海开埠后,金融地位开始迅速上升,辛亥前夕已具有了跨地区、甚至全国性的影响。与华 北的财政性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业与商贸及社会经济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工商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明 显的推动作用。1927至1937年问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整合的过程。 [关键词]金融史上海国民政府 [中图分类号]K25;F832[文献标识码]A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地位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 是江浙地区多个钱业市场之一。上海的钱庄业起源于清乾隆年问,18世纪70年代已有钱业公所的组 织。至光绪初年,上海北市有钱庄80余家,南市也有30余家,可谓盛极一时。清末和民初,受政潮和 金融风潮的冲击,上海钱庄业一度有较大萎缩,嗣后逐渐恢复,到1928年底,北市计有钱庄78家,南 市则有18家。③作为历史久远的中国本土金融组织,钱庄业与上海的工商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 系。到20世纪20、30年代,即便上海钱庄业的整体实力和作用已经被银行业远远超出,但其影响力仍 然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央当局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的金融势力。 随着开埠后,作为中国最大内外贸易口岸地位的确立,带有近代意义的金融地位也开始在上海迅 大大迈进了一步。至1928年底,上海共有24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英商银行居多数, 势力也最大。④这些外商银行长期控制着经由上海的进出口贸易的收付业务,对上海金融市场也起着 重大影响。由于治外法权和其他特权的存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不能直接管辖这些外商银行。 1897年5月,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通常认为这是家商 股银行,但进一步考察,就可以看出,这也是旧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对银行业,当然也是对上海新式金 2002年3月出版。 ②徐寄废:《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1页。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全国银行年鉴(193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 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④徐寄疲:《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第2页。 ·90· 融机构的介入。中国通商银行是由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太常寺少卿的盛宣怀奏准设立的。他在 力不合;力不合,则事不成。欲慎始而图终,必积小以成大。拟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 举为总董,号召华董,召集股本银五百万两,先在京师、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各口岸,以次 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①在盛宣怀看来,尽管银行股本是商家所出,但设立银行 之核准、总董之产生、股本之募集,均需由中央政府所派之大臣主持。至于盛宣怀所拟“中国银行”章 程,确定所设之银行正式命名为中国通商银行,实质上也都是政府行为的一部分。总理衙门议复盛宣 怀奏请设立银行一案,不是官与商之争,丽是清政府内部就中国通商银行的设立进行论证。值得注意 的是,关于中国通商银行总行所在地,起初曾考虑“先设总银行于京都,……京都市面繁盛,除总银行 专拨官款、印发券票外,应准商人集股开设分行。各省会暨通商大埠,如上海等处亦一律招商开设。”② 但是盛宣怀在征求洋大班美德伦及部分华董的意见后,力主“上海为总行,京都为分行”,并针对“京都 总行”派的主张,指出“上海为中国通商第一口岸,应以上海为银行总汇之所,以便中外交易。”③清廷 最后同意在上海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可见,对于上海作为工商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当时朝野都曾 有这方面的共识。 宣怀任总办的招商局认80万两、电报局任20万两,而招商局与电报局当时还都是有官股的。盛宣怀 本人和李鸿章、王文韶等其他官僚共约余百万两,余下的才是一般商股。此外,通过翁同稣、李鸿章的 关系,由户部拨存中国通商银行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 分铁路兴办费之存拨、铁路外债之还债基金、官办商办企业的存款。盛宣怀直接控制的官督商办企业, 如仁济和保险公司、招商局铁路总公司等,都在中国通商银行有存款。中国通商银行还争取了各地关 道部分官款的收存汇解。 除了中国通商银行之外,上海又陆续有信成、四明、裕商等华商银行设立,它们一般有纸币发行 权,并在外埠设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从整体上看,上海金融业已具有了跨地区、甚至全国性的影响 了。 构之多、分布地域之广,为当时国内其他地区华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