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语境化的译
摘要
翻译即译意,意义受语境制约,因此必须在语境中开展翻译。然
而,这个逻辑严谨的三段论,长期以来没有引起翻译界的足够重视。
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学术语境和学术视野局限了人们对翻
译的认识。
中国传统译论源于中国古典文论和古典美学,形成了经久不衰的
文艺美学翻译传统;西方传统译论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美学和《圣
经》阐释学,最早也带有较强的文艺美学特征与阐释学特征。现代译
论的发展,在东方和西方因其学术视野的差异,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
展轨迹。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丰硕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西
方译论首先形成了精细的语言学研究传统,然后在功能主义、文化转
向及解构主义的引领下,继而转向翻译研究的目的功能论、文化论及
解构主义,形成了一浪推一浪的译学热潮。相反,在传统文艺理论的
影响下,中国译论在文艺美学的传统轨迹上继续徘徊,直到20世纪
70、80年代才开始出现追赶西方译学浪潮的局面,引发出中国译学
界一些新的思考。
回顾翻译的实践史和理论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中西译论都存
在一个久被边缘化的共同论说基点,这个共同的论说基点就是语境。
翻译中只要遇到困难,人们无不求助于语境,求助于上下文和言外语
境。无论是词语选择,还是语篇的前后衔接与连贯,无不是通过语境
分析以求得圆满解决的。
中外历史上译论迭出,异彩纷呈。人们在对翻译这种复杂的人类
交际行为提出真知灼见的同时,也无不执于语境的一端或几端。直译
派执于原文的形式,关注原文的言内语境,企图在译语与原语之间找
寻完美对应的结构形式,以传达原文的意义;意译派不执于原文的形
式,而关注语词与上下文及情景、文化的密切关联,旨在异中求同,
得意而忘形。异化论者执于原文的文化视域,主张保持译文的异域风
味;归化论者执于译语读者的接受视域,主张以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
方式传达原文意义。每种译论主张无不有其独特的话语语境,其话语
语境就是各自的存在视域。
然而,语境本身的宏大与广博,似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语境
本身的研究亟待加强。语境研究是构建任何科学概念的基础,离开了
语境,任何所谓“科学”的概念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其
“科学”的存在基础。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我们把视线从各种翻译
概念的建构中收回到翻译的存在领域,即翻译语境,从翻译语境来解
释翻译,构建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出语境化的翻译观。
我们采取宏观研究方法,通过历史回顾和辩证思考,对翻译语境
问题进行哲学思辨和实证分析。全文共分五章,外加绪论和结语。绪
论部分提出问题,主体部分构建语境的历史系统观和语境化的翻译
观,结语对翻译语境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第一章回顾西方语境理论的发展线索,指出西方语境理论的四个
发展阶段:言内语境研究阶段、情境语境研究阶段、文化语境研究阶
段以及跨学科综合研究阶段。历史回顾表明,语境研究形成了由狭隘
到宽泛、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轨迹,宽泛综合的语境研究具有很强的
跨学科性质。
第二章从共时、历时两个维度提出语境的历史系统观,主要分析
了语境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并从语境要素动态演变的不同步
性入手,首创性地推演出语境系统整体的球体特征,并试图阐明语境
系统球体的运动规律。结论认为,在时间和空间两种不同向度的力的
作用下,语境系统球体围绕语言,沿着时间轨迹,做滚雪球式的运动,
周而复始,雪球越滚越大。
第三章从交际理论入手,首先分析描述翻译受语境制约的必然
性,从交际理论入手,把人类言语交际分为三类:语内交际、无中介
跨文化交际、有中介跨文化交际(即翻译)。分析表明,从语内交际
到无中介跨文化交际,再到有中介跨文化交际(翻译),语境制约程
度和视域融合难度呈递增趋势。中外学者对语境的制约问题已引起注
意,并开展了广泛研究。本章接着简要回顾了中西译学界对翻译语境
的研究,从中可以发现,翻译语境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
第四章首先对翻译语境的定义、构成因素、本质特征等做进一步
阐释,明确翻译语境的定义及其形态特征,然后构建翻译语境时空距
离模式。我们认为,翻译语境是译者搬到翻译桌上的两种相关语言和
文化互动的总和;翻译语境系统和一般语言使用的语境系统一样,都
是由语言语境、言语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球
体。翻译语境系统涉及原语、译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甚至涉及译者的
语言及其文化(当他来自第三种文化时)。在“翻译语境文化距离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