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元测试卷》五下思品(教科版)—第三到五单元—A卷2013.11.24
第三单元 不能忘记的历史
测试A卷
填一填(每空2分,共16分)
1. ( )被称为“万园之园”。
2. 从1840年开始,中国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把中国逐步沦为( )社会。
3.1838年( )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后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4.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建国以后,8月1日成为( )节。
6.前事不忘,( )。
7.在山东台儿庄,中国军队在( )将军的指挥下,经过顽强的拼搏,最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名称是( )。
选一选(每题2分,共16分)
1. 被法国大作家雨果称作“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想象的创作的全部成果”的夏宫就是我国举世闻名的( )。
A. 卢浮宫 B. 白宫 C. 圆明园 D. 白金汉宫
2. 1840年,______国用鸦片、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A.德国 B.美国 C. 英国 D.法国
3.外国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勒索白银最多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朱德率领部队与毛泽东会师是在( )。
A.紫金山 B. 华山 C. 泰山 D. 井冈山
5.狂妄的日军企图在( )个月内灭亡中国。
A.4 B. 3 C. 10 D. 2
6.李四光是( )。
A. 地质学家 B. 物理学家
C. 生物学家 D. 社会学家
7.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日本于( )宣布投降。
A.1945年8月 B. 1949年10月
C. 1945年10月 D.1945年9月
8. 1931年9月8日发生了( ),日军侵占东北。
A. 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 中山舰事件 D. 西安事变
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 1860年10月18日,法国全权大臣额尔金下令焚烧圆明园。 ( )
2. 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
3.救国不必推翻清王朝,可以通过政治改革来改善人民生活。 ( )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采取错误的策略,导致红军遭受失败,被迫长征。 ( )
5.《东史郎日记》以日本兵东史郎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 ( )
6.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 )
7. 阎锡山被日本抓去做劳工,不堪忍受日本法西斯迫害,逃到了深山野林,过了13年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 ( )
8.194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 )
9.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
10. 三光政策是指杀光、烧光、抢光。 ( )
四、填表(10分)
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 2. 3. 4. 5.
五、问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不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
六、分析题(10分)
回忆历史,我们的心情是沉痛的,亲手去揭自己身上的伤疤很疼,甚至会疼到骨子里。但我们必须去揭,只有永远会痛,才会永远不忘历史的耻辱,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请自己搜集的关于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亲历者日本老兵的回忆国际友人的见证)”。
A.爱因斯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