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直翅目昆虫
直翅目(Orthoptera) 主要内容 直翅目概述 直翅目昆虫主要形态特征 直翅目昆虫主要生物学特性 分类的主要依据 亚目的划分及主要科简介 生物学特性 经济意义 一、概述 林奈时期(1758),没有直翅目,而把蝗虫、蜚蠊、螳螂等均归属于鞘翅目中。1789年Oliver建立了广意的直翅目。包括直翅目、蜚蠊目、竹节虫目、螳螂目。共同的特征是口器为标准咀嚼式口器、前翅为复翅、后翅臀区发达。后来,蜚蠊、竹节虫、螳螂等分别先后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目,直翅目内到目前只包括——蝗虫、蝼蛄、蟋蟀等,称为直翅目(狭义)。 一、概述 直翅目昆虫目前全世界有20,000多种,我国有2000余种。绝大多数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其中以蝗虫类为最多,危害也最大。造成重大灾害的如蝗虫。 蝗灾爆发时,蝗虫的数量可多达7亿个,总重量约1250~3000吨,群飞覆盖面积达500~1200公顷。 在东非,曾经有人观察到一群蝗虫排成高30米、宽1500米的阵势前进,经过9个小时才全部通过。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蝗虫飞行:在1889年,。 一批沙漠蝗大约2500亿只飞越红海,散布面积相当于整个上海面积的86%,总重量达50.8万吨。 2002年6月,天津大港区的蝗虫密度最多达到4000到5000头/m2,聚拢到地面上有20厘米厚。 二、主要形态特征 (1)口器咀嚼式 (2)前翅皮革质,覆翅,后翅膜质,作纸扇状褶,叠臀区发达 。 二、主要形态特征 (3)前足开掘式或后足跳跃式 二、主要形态特征 (4)产卵器发达、刀状、剑状或锥状 二、主要形态特征 (5)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或腹部第一节上; (6)多数种类雄虫具有发音器; 在螽斯和蟋蟀中,其雄虫的1对前翅组成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有听器。在蝗虫类中,发音器由前翅和后足腿节组成;听器着生在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 三、分类的主要依据 (1)触角的长短 触角长于体的是蟋蟀和螽斯,触角短于体的是蝗虫和蝼蛄; (2)前胸背板的形状及发达程度 菱蝗的前胸背板为菱形,向后延伸盖住胸部,甚至盖住腹部 (3)足的发达程度和跗节的数目 蟋蟀、蝗虫、螽斯的后足为跳跃足,蝼蛄的前足为开掘足;螽斯各足的跗节均为4节,其它类群多为3、2或1节 (4)产卵器的有无、形状 蝗虫、螽斯、蟋蟀的产卵器发达,呈凿状、刀状、剑状或矛状等;蝼蛄无特化的产卵器。 (5)听器的有无、位置及形状 在螽斯和蟋蟀中,其雄虫的1对前翅组成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有听器。在蝗虫类中,发音器由前翅和后足腿节组成;听器着生在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 四、亚目的划分及主要科简介 蝗亚目: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产卵器 状,前足步行式,触角短于体长。 螽蟖亚目: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产卵器刀剑状,前足步行式,触角长于体。 蝼蛄亚目:前足开掘式,产卵器、听器不外露,触角短于体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螽蟖亚目 : 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产卵器刀剑状,前足步行式,触角长于体。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四.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渐变态。多数种类植栖性,少数土栖性和洞栖性。有的种类有群栖性或迁飞习性。多数植食性。 绝大多数种类植食性,尤喜食植物的叶片。螽斯科中的少数种类肉食性,以其他昆虫和小动物为食。 蝗虫多在昼间活动。螽斯、蟋蟀、蝼蛄多在夜间活动,有较强的趋光性。 多为一化性或二化性,多数在夏秋产卵,以卵越冬,翌年4~5月间孵化,6~7月发育为成虫。有些蝗虫在若虫期高密度群栖,会形成群居型,并进行远距离迁飞。 常见的防御行为是保护色、拟态和自残。植栖性种类体色近似栖境或形态近似叶片、细枝、树皮等,以隐匿身体和躲避敌害。当被捕捉或遇到敌害时,常会在跳跃足的腿节与转节之间自行断掉而逃逸,但断足一般不能再生。 主要生物学特性 渐变态,若虫多为5龄; 产卵方式多为隐蔽式,如蝗虫、蝼蛄、蟋蟀产卵于土中,螽斯产卵于植物组织中; 食性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 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如雄虫有发音器而雌虫没有(蟋蟀),雌虫体大而雄虫体小(东亚飞蝗、中华蚱蜢); 六.经济意义 第一节 直翅目 5 蝼蛄科 ——蝼蛄科的代表 第一节 直翅目 体小型,体长多在10mm以下。触角短,12节;前足开掘式,后足腿节发达,跳跃式,两爪长片状;跗节式2-2-1;无发音器或听器;产卵器退化;具尾须。 6 蚤蝼科Tridactylidae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