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班主任远程培训视频资源:温暖的师德?快乐的教育(杨瑞清)/xxck/ShowArticle.asp?ArticleID 4745)
杨瑞清的乡村教育之路杨瑞清,1963年生,江苏南京浦口区人,现任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1981年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大队小学任教。20多年后,把这所破旧的农村小学办成了拥有24个班、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的“省级模范学校”。先后他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受到全国教育界瞩目。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接过杨瑞清的名片,发现背面写了一句“豪言壮语”:“为农民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这让我不禁抬起头来重新打量他———一个平常、谦和、言语不多甚至有点木讷的40多岁的男人。他笑笑,指着名片说:“我就是做这个事情的。”中国最广大的是农村,最多数的是农民,最薄弱的是农村教育。上世纪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留洋博士的身份,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立志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杨瑞清,抱定同样的理想,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沿着行知之路一路走来,有激情,有痛苦,有抗争,也有快乐。
激情岁月
1978年,杨瑞清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后的第一次中考。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杨瑞清报考了中专。全乡共考中了3个,杨瑞清是其中一个。填报志愿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帮他填上了“晓庄师范”。
这是父亲帮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最大的一件事。做完这件事,父亲就病倒了,后来查出来是白血病。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已不能说话,他紧紧地攥着那张通知书,带着一丝安慰,平静地走了……
15岁的杨瑞清,背着行李,带着刚刚失去父亲的痛苦,走进了晓庄师范。在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于1927年的著名师范学校里,三年的刻苦学习,让杨瑞清这个农村来的懵懂少年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心里慢慢萌生出一个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
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分配形势非常好,留城,到好学校去,成为很多同学争取的目标。1980年底,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有个同学提议:咱们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办一所“行知小学”吧!这个提议,一下子在杨瑞清心中掀起了波澜。整个春节,杨瑞清都是在激动中度过的,他的心完全被想象中的“行知小学”占据了。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杨瑞清和同学李亮一起公布了他们的《关于试办行知小学的志愿书》。顿时,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他们一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南京市教育局的领导专程来学校找他们谈话,在赞扬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之后,又劝他们服从分配、锻炼成长。于是他们请求,将他们一同分配到一所最偏远、最破烂的乡村小学,领导终于同意了。
1981年夏天,他们被分配到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下了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简陋的破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100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杨瑞清他们就住在用芦席隔开的半间小屋里,两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难伺候的小煤炉,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可两个年轻人觉得,这比当年陶行知先生住牛棚办学的境界差多了,心里甚至还有点失落。
农村学校缺老师,尽管毫无经验,他们却立即就被校长器重起来,并被委以重任,挑起了重担。杨瑞清的任务是教一年级,包班,教5门课,当班主任,兼任大队辅导员。
理想要落实,激情要表达,杨瑞清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开始了他的“教学改革”。他回忆说:“那时我用的办法虽然蠢一点,花的力气虽然大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流失严重,杨瑞清就一个个盯住不放,反复做家长工作;班里70%的学生都是留级生,学习基础不好,他就及时鼓励孩子,手把手地辅导;学生眼界狭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个图书箱,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课外阅读管理办法,迅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学校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这些都成了杨瑞清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使原先苍白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春天游南京,夏天到长江里游泳,秋天去登山,“六一”开营火晚会,国庆节开诗会歌会……以前让学生们厌烦的学校,现在成了最喜欢的地方!
这些都被五里大队的农民看在眼里,相传学校里来了两个好老师。1982年夏天,农民们拿出改革开放后挣的第一笔巨款———7万块钱,在小河边为学校盖了21间新校舍。年底,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学校。农民的支持让杨瑞清感动万分,他从心底里盼望:就让我们这样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让我们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