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B22 No: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 Philosophy
A study on seven pre-Qin
philosophers’ discussions about Heart
Candidate: Wei Fei
Supervisor: Prof.Li Zhenga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Docto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Chinese Philosophy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 2014
摘 要
摘 要
孔、孟、老、庄、墨、荀、韩等七子生活于东周乱世,乱世之中的各种情形是他们
展开心论的现实基础,这其中既包含政治秩序的毁坏,朴质民风的消隐,还涉及到兼并
战争带来的破坏。现实的苦难促使先秦七子去思考生活中的矛盾,而天人关系则是他们
对这些现实矛盾的形上概括。以人与天的纠葛而论,老子提出了“天地不仁”、庄子认
为“天刑”无处可逃、孔、孟皆是敬畏天命、墨子“天志”、“非命”的矛盾更显露出天
人关系的紧张所在。以人与天的揖别而论,荀子和老、庄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荀子主
张明于天人之分,老、庄却对“天之小人”的状态表现出惋惜之情。然而,以人与天的
交融而言,在孔、孟、老、庄、墨、荀的思想中却都能发现他们对天人并生的向往,这
种向往又构成他们心论所要直接面对的形上世界。
荀、墨、韩、孟对心灵之真有着强烈的追求。荀子提出“治气养心”,并以养心至
诚作为心灵之真的实现。相比之下,墨子对心灵之真的理解则更倾向于对真实功利的考
量。韩非子的观点与墨子相似,只是他站在法家立场,认为对欲望的因势利导才是追寻
心灵之真的正路。孟子则以“浩然之气”作为心灵之真,而这种对真实的理解方式便引
申出心灵之善的问题。如孔子追求的君子之德便是心灵之善的表现,而孟子的求其放心
更是至善之心的显露。老子和庄子并没有在心灵之真与心灵之善的问题上过多停留,他
们更愿意在真实与至善的基础上去探求一处乌有之乡,那便是心灵的所求之美。老子以
“贵柔之心”追求着若水的虚灵上善,庄子则用“游心”的状态听任自然。
孔、孟、荀、庄对心知来源的问题有着不同见解。孔子和孟子对先天之知格外推崇,
荀子更为认可后天之知,庄子则对心灵之知保持着谨慎的怀疑态度。孟、荀、墨、韩对
心性善恶的问题有着激烈的争鸣。孟子维护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墨子和韩非子则与荀
子相似,他们的思想中都有着性恶意识的影子。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老、庄从“无”
的立场批判了“有”的狭隘,老子认为礼义是道德之末,庄子认为儒墨的追求都是有为
之心的刻意造作。
孔子的起居行状反映出从心所欲的圣人境界,老、庄的高士之风体现出道家游心骋
性的自然情怀,墨子和韩非子的适心而行则是他们对自家心论的努力落实。与此同时,
七子心论并没有随着秦汉的统一宣告终结,它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国哲学。老、庄心
I
摘 要
论对魏晋玄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弼用“贵无”之心诠释老子,郭象更用“玄冥之境”
诠释出庄子的逍遥之心。与之类似,孔子和孟子的儒家心论不仅是宋明理学探讨的基本
内容,也是当代新儒家所没有回避的重要问题。朱熹以把握天理作为心灵不逾规矩的前
提,王阳明的“只求诸心”更是孟子精神的一种回归。时至现代,梁漱溟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