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祖国土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VIP

高中语文 祖国土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祖国土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祖国土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祖国土》是前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这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前面8行是陈述,接下来的4行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最后两行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点明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法,准确地理解“祖国土”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思路方法 《祖国土》表达了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女诗人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情感。学习这首诗需要“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主要经历,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感悟;然后通过意象分析法,去发现诗人所选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从而比较准确地理解“祖国土”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本诗的学习应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无论祖国母亲怎样的贫穷破败、灾难深重,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儿女永远对其不离不弃,永远热爱着她。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祖国土》,解决字音字义并查阅资料,了解诗人。 2.多媒体课件及苏联名歌《喀秋莎》。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和主要经历。 2.通过意象分析法,去发现诗人所选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从而比较准确地理解“祖国土”的象征意义。 3.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4.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正是那里的一位女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阿赫玛托娃。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阿赫玛托娃(1889—1966),前苏联女诗人。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姓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白色的一群》(1917)、《车前草》(1921)、《公元1921》(1922)等出版。其作品“具有充分的根据,被认为是伟大的俄罗斯诗歌的杰出成就”,“有20世纪的萨福”之美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女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2.基础积累 字音 香囊(náng) 砂砾(lì) 闪烁(shuò) 蹂躏(lìn) 齑粉(jī) 称呼(chēng)(“称”还有两个读音:①chèn,如:匀称、对称、称心、称愿、称职、称体裁衣;②chèng,同“秤”) 词义 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砂砾:细小的石块。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齑粉:细粉;碎屑。 信息筛选 1.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2.生齐读1—4行,体会诗句传达的情感。 明确:诗的前四行用了“不用”“不给”“不像”等否定词表明: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为它激情奔放,“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它似乎不给我们增添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国的乐土,它似乎是那么微不足道,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它。 3.教师示范朗读5—8行,思考:这四行诗句传达了什么含义? 明确:我们并不知道祖国土的价值所在,竟至毫无感觉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哪怕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受难遭灾”,也会“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4.请学生诵读9—12行,思考: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表现人们对祖国土的态度? 明确:意象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