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塑性塑料阻燃抗静电技术研究的进展
热塑性塑料阻燃抗静电技术研究的进展塑料制品由于具有价格低廉、质量较轻等优点和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不生锈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性能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1996年我国合成树脂和塑料产量达到5450kt,比1995年增长4.9%,同期世界塑料的总产量为129400kt,比1995年世界塑料总产量121268kt增长6.7%[1].热塑性塑料产量和消费量在塑料中占有较大比重,约占塑料总量的85%,远高于热固性塑料,而热塑性塑料中通用树脂(PE、PP、PVC)占80%左右.和大部分有机高分子材料一样,塑料遇火后发生剧烈的燃烧,且燃烧速度快,伴随有大量有毒气体;同时,由于塑料本身的优良电绝缘性,很容易在塑料制品聚集静电,因此火灾危险性很大.为此,发达国家早已对塑料的抗静电、阻燃制订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我国近年来也愈来愈重视塑料制品的抗静电、阻燃问题,已经制定了一些抗静电、阻燃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家用电器、航空、汽车、煤矿等行业所用的塑料配件也提出了抗静电、阻燃化的要求.目前,各种塑料制品的阻燃、抗静电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塑料的阻燃抗静电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作者论述了国内外热塑性塑料阻燃、抗静电技术,及阻燃、抗静电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塑料的阻燃抗静电的复合改性技术。
1 阻燃机理、常用阻燃剂 1.1 阻燃机理 塑料的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燃烧过程属氧化 裂解自由基连锁反应:塑料在空气中燃烧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裂解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HO·);羟基自由基与大分子反应,产生大分子自由基和水,在氧存在下又产生羟基自由基.可见,羟基自由基的浓度是决定燃烧速度的要素.国际上常用限氧指数LOI来表示塑料及制品的可燃性.限氧指数越大,材料燃烧时所需的氧的浓度越高,越难以燃烧.由塑料的燃烧过程可知,要达到阻燃的目的,就必须破坏由塑料、氧气和热构成的燃烧循环,阻燃剂的作用就是改变塑料及制品的着火反应过程.阻燃剂按使用方法可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按组分可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阻燃剂的作用原理有: (1)吸热作用:加入后降低塑料表面的温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2)覆盖作用:加入后,阻燃剂受热后在塑料表面形成覆盖层,隔绝氧气; (3)稀释作用:受热后分解释放不燃性气体,稀释可燃性气体,降低可燃性气体浓度; (4)碳化作用:在燃烧条件下产生强烈脱水性物质,使塑料碳化而不易产生可燃性挥发物,从而阻止火焰蔓延.此外,还有熔滴作用,即提高热裂解温度,降低燃烧热以及凝聚相阻燃、气相阻燃、微粒的表面效应阻燃等.在一个阻燃体系中,往往不只包含一种阻燃作用。1.2 常用塑料阻燃剂常用塑料阻燃剂主要是指含磷、卤素、硼、锑、钛、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按所含主要元素可将阻燃剂分为3大类: 1.2.1 卤系阻燃剂 卤系阻燃剂指包含卤素元素的阻燃剂(溴化合物或氯化合物),主要是含卤素有机物.卤素阻燃剂作用机理[2]为阻燃剂高温分解与可燃烧物质起反应生成自由基X·(Br·或Cl·),产生的HX是不燃性气体,起遮盖表面层的作用,使燃烧物热氧化难于进行,X·作为捕捉剂能捕获燃烧活性自由基,降低HO·浓度,减慢燃烧速度,抑制火焰扩散,中断化学反应,直到火焰熄灭为止.随着X含量增加,燃烧的时间及速度减小,阻燃性增强。由于卤系阻燃剂含大量卤素,燃烧时产生有腐蚀和毒性的卤化氢,腐蚀金属,损坏加工设备,更严重的是产生大量黑烟尘和毒气雾造成二次危害[3],1986年瑞士研究机构发现,溴系阻燃剂在510630热分解产生有剧毒的溴化苯并呋喃.1993年7月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有各国专家出席的专门会议,讨论了溴系阻燃剂的安全性问题,专家认为溴系阻燃剂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欧洲却受到怀疑.但由于溴系阻燃剂与其他阻燃剂相比,其阻燃性、加工性使用性等综合性能优良,价格也适中,现在仍是大量使用的阻燃剂.但开发低卤、低毒、低发烟量,价低的阻燃剂已成为热点。1.2.2 无机系阻燃剂 无机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在于利用其受热情况下放出大量水,吸收大量的热量,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又稀释了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并隔绝空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耐水的金属氧化物形成一层固相的保护层,防止燃烧反应继续进行。无卤阻燃剂与含卤阻燃剂相比,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卤化氢气体,从而不会导致二次危害,但也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无机阻燃剂的阻燃效果远不及有机卤化物阻燃剂,阻燃效率低使用量一般较大(大于50%质量份),才能达到一定的阻燃效果,与树脂缺乏亲和力,分散性,混溶性均较差,导致塑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和加工流动性较差.众所周知,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而高分子化合物恰恰相反,具有较强的亲油性,因此,要使亲水性的无机阻燃剂与亲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完好的相容性,就必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