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不同输入角度对空间框架非线性反应影响.pdf

地震波不同输入角度对空间框架非线性反应影响.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Impact of Different Seismic Wave Input Angles on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Space Frame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Huang Hao Supervised by Prof. Yang Hong Major: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 11 中文摘要 摘 要 理论研究与震害经验表明,地震时地面运动和结构的反应均是复杂的多维运 动。目前有关涉及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研究中,地震动主要是沿着结构的主轴 单向输入和沿结构主轴双向输入,这显然是一种特殊情况。实际上,更为普遍的 情况是地面运动可以沿建筑物的任意一个水平方向输入。因此,地震波以何种角 度输入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最不利是有待澄清的问题。 本文利用严格按照我国规范GB50010-2002 和GB50011-2001 设计的三个典型 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在非线性动力分析平台OpenSees 上对空间框架进行了多条 地震动(单向)不同输入角度下罕遇地震作用的非线性反应分析。主要考察地震 波不同输入角度对空间框架顶点位移、层间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分布的影响,且 重点研究对空间框架塑性铰分布规律,包括杆端纤维应变、塑性铰的分布、塑性 铰转动以及结构延性需求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从整体反应来看,九度(0.4g )区空间框架的顶点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地 震波(从0 度至180 度)以 15 度的增量变化输入,沿结构主轴方向输入时最大, 另一主轴方向接近于零,输入角度从0 度至90 度变化时,结构的纵轴方向依次成 递减趋势,横轴方向依次成递增趋势,105 度至 180 度输入时的规律与0 度至90 类似。8 度(0.2g )区和七度(0.1g )区空间框架的顶点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的 规律与九度(0.4g )区类似。 从局部反应来看,九度(0.4g )区空间框架的梁、柱塑性铰分布规律是,从0 度至90 度梁、柱铰在纵轴方向数量上逐渐减少、转动大小也在减小;在横轴方向 数量上逐渐增加、转动大小也在增大。其中45 度方向输入时,梁、柱端塑性铰在 两个主轴方向的出铰数量、转动大小均较为均衡,且数量变化不大。从层累积转 角和转角延性需求看,0 度和15 度方向输入时框架梁的损伤明显大于框架柱,这 表明是以梁铰为主的耗能机制。30 度和45 度方向输入时框架梁、柱的损伤基本相 当,尤其是45 度方向输入时框架梁、柱的损伤更为接近,形成了梁柱铰均衡地参 与塑形耗能的状态。60 度至90 度方向输入时框架梁的损伤明显大于框架柱,也是 以梁铰为主的耗能机制。90 度至180 度则与0 度至90 度规律类似。 八度(0.2g )区空间框架的梁、柱塑性铰分布规律与九度(0.4g )区类似,层 累积转角和转角延性需求,各框架柱的层累积转角显著大于框架梁,表明框架柱 沿层的损伤要比框架梁严重的多。各框架柱的延性需求远大于框架梁。其中45 度 方向输入时完全以柱端塑形耗能的方式抗震,其耗能方式仍然较0 度和90 度方向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输入时更为不利。 七度(0.1g )区空间框架,0 度、45 度和90 度方向输入时均以柱端出铰为主, 且数量都很少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