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形水界——以2019北京世园会方案一例
浅谈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今的生命力
摘要:中国造园思想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具有广泛适应性,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对当代建筑设计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结合2019北京世园会方案设计实例,从总体布局、地域特征、空间秩序、丰富的景观体验、多层次的空间营造、统筹利用景观资源与自然材料等方面介绍中国古典造园思想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当代建筑
1、无界
传统展会通常以关注展馆等孤立建筑的效果为主,而对展园内外原本具有的通透关系缺乏必要的理解,其规划无疑限制了建筑群落的凝聚力与辐射性。有鉴于此,该方案从根本上超越既有展会的建筑传统,创造设计、突破区隔、整体统筹、宏观运作,以中国古典园林“大象无形”的美学至境,绘铸未来世园会之建筑远景。
1.1 界域
此方案为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方案。项目位于中国北京市延庆县西南部,范围960公顷,东到延庆新城规划集中建设用地边界,南至百康路,西距康张路750—1000米,北临妫河森林公园以北延农路。
1.2 跨界
世园会“园而不围”,规划界域周边的人文古迹(如八达岭长城、紫光宝塔与古崖居)与自然名胜(如野鸭湖、松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季花海)皆可“为我所用”,与园区相互呼应。园中同样循天地之理、赋山水之形,外化展室、内蕴主题,次比相续、物我相依,以跨界之思、得无界之妙。游人在巧妙利用的馆际空间中自由体验,可穿梭、可休憩、可餐饮、可游艺,享受舒适、丰富、多元与开放的观感。
1.3 逐时
此方案中,只有大致的空间范围,但无明确的时间界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使大众参与空间设计大众既是客人、亦属主人,无论前期规划建设、展期参观利用,还是后期改造变更,皆在开放之列。无限的时空在不息的人流中交错。展会未开,而展事已启;展会已毕,而展事未衰。人即景,景即人,公民得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与实践生态文明的理念。同时园区发展为大型绿地公园、城市园艺产业发展区、乡野景观保护区等多角色公众场所。并且致力艺术家、参展方与游人的三元互动,打造大地艺术,传递生态文明观念,创造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模式。
2、形意
2.1 赋形
中国传统造园理论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此方案汲取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精华,“随物赋形”,因山势原骨、顺水势原脉,每一场所的空间形态皆契合于其地貌特征。依据热带、亚热带与温带的植被特性,将园区分为13个专区,凸显“绿色、环保、共生、和谐、多样”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谷家营村、民主村、南辛堡村与百眼泉村的改造,也以尽量存续期其原生风貌为旨归。
2.2 移形
此规划主张先“打碎空间”,再“整合碎片”。前者旨在修复妫水两岸的自然生态,后者用于勾连局部地貌,达成整体效果。以举重若轻之力,得小中见大之妙。打破设计与修复之间的壁垒,“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如此“斑块设计”将有助于廓清过于繁杂的城市设计范围,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创造性地完成天人合一的美学风貌。同时,此规划中所有场馆均强调其空间的灵活性,一举多得、一物多用,如廊顶的方块模型,会后可以分解为报亭、电话亭、公共汽车站等。
2.3 形胜
作为中国独擅的艺术门类,园林推崇游人在徜徉其间时对于景观的多维欣赏,而非瞬间的视觉享受。此规划环妫水设计,建筑“星罗棋布”,或有苍涯碧涧,或有修竹老木,游人可于曲径通幽中,收获“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与传统美学主张“散点透视”的理念相仿,此方案力避景观的静态视野,以长卷展开的动态格局取而代之,或以照壁隔断视线,或以山石遮掩主景,或以狭长引导空间酝酿情趣,让游人在移步换形中,体验藏露相因、欲扬先抑、若隐若现的东方圣境,“无形”胜“有形”。
3、境界
3.1 下界
在中文中,“下界”指人间与现世。此方案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分散人流、疏导交通,创造性地提出了“鱼骨状”方案,即在通衢大道上旁逸斜出若干条小路,优化游览路线,合理配置设施。不仅在园区周边设计根据客流量测算的停车场,而且在园区内部辅以“摆渡车”与“摆渡船”。结合用地考虑,园区分为售票区与非售票区。至于入口,则有三端:森林入口,体验园林景观;三角洲入口,体验农田生活;水上入口,体验游艇风光。
此外,此方案还通过水系循环、水质净化、潜流与表流型景观湿地、截污治污、流域治理等工程,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绕世园、润新城”的水域景观,展现绿色生活理念。经由雨水收集与污水回收,实现资源的再生产与再循环,达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效果。
3.2 上界
此方案的展馆设计,充分开掘中国传统木构体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现代建筑结构特征。本规划摒弃以往的纪念碑式的场馆建设,以近人与宜人为宗旨,关注馆际空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