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压驱动光管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研制.pdf

低电压驱动光管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研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低电压驱动光管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研制

摘要 低电压驱动发光管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研制 专 业:凝聚态物理 博士生:梁锡辉 导师:许宁生教授 摘要 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发光管在超大屏幕显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受 到人们的重视。 本博士论文首先综述了场致电子发射理论和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并回顾了碳 纳米管在场致电子发射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进而重点介绍我们在低电压驱动发光 管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的制备、场致电子发射特性、两种后处理技术(包括大电流 处理技术和氢气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及其物理机制方面的研究结果。本论文的主要 研究成果可概述如下: 1.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法(ThermalCVD)在不锈钢衬底上批量制备了无序的碳 纳米管薄膜冷阴极并应用于圆柱型发光管。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薄膜具有优异的场致 电子发射特性:对应10 MV/m,对应10 luA/cm2电流密度的典型开启电场为2.3 mA/cm2电流密度的典型阈值电场为5.4MV/m。采用上述碳纳米管薄膜为冷阴极制 W。 作的圆柱型绿色发光管的典型亮度为25000cd/m2,相应的功耗约为0.5 2.用热CVD法在硅片衬底上定域制备了大面积的碳纳米管薄膜并且以此为冷 mm×22.5 阴极成功研制了平面光源的原理性器件。冷阴极的面积为34 mm,对应 10 MV/m。所研制的平面光源的最高亮度达 gA/cm2电流密度的典型开启电场为2.4 到26000cd/m2(绿色),相应的功耗为4.5W,效率约为13.8lm/W。 3.发明了一种改善碳纳米管薄膜的场致电子发射均匀性的方法——大电流处理 技术,并引入有效发射址密度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场致电子发射均匀性的 定义及评价方法。大电流处理技术实现方法简单,可以把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的有 摘要 效发射址密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并指出大电流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冷阴极表 面上那些特别高的少数碳纳米管在大电流下最容易发生真空击穿,被烧断或者烧毁 而被除去,因而剩下的碳纳米管高度比较一致,更多的碳纳米管参与发射,从而提 高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的场致电子发射均匀性。而且,大电流处理后,通过减小栅 极和阴极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圆柱型发光管的开启电压和工作电压(开启电压和工 作电压分别定义为10 mA/cm2的阴极电流密度所分别对应的栅极电 gA/cm2和7.5 压),从而降低发光管的驱动电压(定义为开启电压和工作电压之差)。处理后,发 V、400 V。 光管典型的开启电压、工作电压和驱动电压分别为200 V和200 4.研究了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的真空击穿,发现碳纳米管薄膜的真空击穿与金 属阴极的真空击穿方式不同,并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这一现象。碳纳米管薄膜的真 空击穿存在一个临界的电流密度,同时对应着一个临界的碳纳米管高度。对于我们 所制备的柱形发光管的碳纳米管薄膜冷阴极而言,临界的电流密度为50mA/cm2, 相应的临界的碳纳米管高度约为30p,m。当发射电流密度低于这个临界电流密度值 或者碳纳米管的高度大于这个临界高度值的时候,只有那些高度最高的碳纳米管发 生真空击穿。当发射电流密度高于临界电流密度值或者碳纳米管的高度小于临界高 度值的时候,碳纳米管薄膜的真空击穿与金属阴极的相似,发生微电弧放电击穿, 导致碳纳米管

文档评论(0)

leirenzhan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