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主观方面.ppt
本文观看结束!!! 3)事实上,在适用严格责任的场合,绝大多数被告都是有过错的,只是难以证明。即使存在惩罚无辜者的情形,严格责任的适用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所带来的善远远大于惩罚了个别无辜者所带来的恶。 反对的观点: 1) “肯定论者之所以主张确立严格责任并不是为了处罚邪恶,而仅仅是对那些粗心者和无效率者施加压力,以使他们尽全力履行维护公共健康、安全或道德利益的义务。”当行为人采取了所有正当的注意和措施来避免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危害后果,但危害行为或后果仍然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必要对这些没有过错的人适用严格责任。 2)适用严格责任惩处无过错的人是不公正的,不能仅仅为了公众利益而使无罪过的人承当刑事责任。 3)适用严格责任存在不合理性。 首先,要求人们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是过于苛刻的。如,先进的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其次,不能因为难以证明主观要件的存在,就剥夺被告人的合理抗辩权,即使在某些案件中难以证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也不能否定被告人心理状态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必要联系;不能为了方便诉讼活动而适用严格责任,因为法院的判决只能建立在清楚的事实之上。 五、对我国刑法学界观点之评析 近年来,我国刑法学者有认为我国刑法中也存在着严格责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刑法第 18条第4 款所谓的“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奸淫幼女案件中的对年龄认识错误” “在一般刑事犯罪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中,即在法律上规定某种行为是犯罪,而行为人不认为是犯罪的,也涉及到严格责任的问题。” 持有型犯罪,如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等。 单位犯罪中存在着严格责任。 观点:与我国刑法理论冲突。不符合犯罪构成理论。 第七节 意外事件 刑法第16第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所谓不能抗拒,足指行为人虽然认识到将会发生损害结果,并且有义务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无力排除或者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例如,行为人赶马车时,马受惊。 (二)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所谓不能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发生的损害结果不仅未预见到,而且根据其认识能力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行为人也根本不可能预见。 意外事件的特征 : (1)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三)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相同点: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 区 别:意外事件,行为人对危害结果之所以没有预见是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可能预见;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完全可以预见危害结果的发和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两者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第八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一、犯罪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即是指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刑法意义: 首先,犯罪动机对量刑有影响作用。 其次,犯罪的动机对定罪也有一定的意义,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的动机是衡量行为人犯罪情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犯罪目的 目的是人们追求一定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犯罪目的则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刑法意义: 首先,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例如赌博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 1、偶然故意,又称一时故意、单纯故意、激情故意、顿起故意。 2、预谋故意。 (三)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1、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在犯罪事实发生之前就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心理。 2、事后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足以发生一定结果的行为后,才产生犯意,并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心理。如医生做手术过程中发现是自己的仇人而放弃手术。 四、犯罪故意的本质 刑法理论上有四种学说: 一是认识主义:即行为人认识到犯罪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