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农业学报 JournalofSouthernAgriculture 2015,46(5):766-771
ISSN 2095—1191;CODENNNXAAB http:llwww.nfnyxb.cn
DOI:10.3969~:issn.2095-1191.2015.5.766
不同氮水平对三个甘蔗品种氮代谢关键酶
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张艳梅-,一,杨丽涛 ,一,李 翔 ,李杨瑞l1’34’
(广‘西大学 农学院,南宁 530005;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5; 中国农业科学院 甘
蔗研究中心/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 良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7;
广西农业科学院,南宁 530007)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3个甘蔗品种在4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
影响,了解甘蔗对氮养分吸收、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甘蔗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3个甘蔗品种
ROC22、GT11、GXB9为材料,于2013年 (新植蔗)和2014年(宿根蔗)进行试验,共设置3个氮水平,即分别施150、300、
600kg/ha尿素,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测定不同生长时期各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转氨酶 (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的活性均随施氮量的
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施氮范围内(150~300kgh/a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氮水平增加而增加 ,而可溶
性糖含量与硝态氮含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一定范围内(尿素施用水平150~300kgh/a)随施氮量增
加,甘蔗的氮代谢显著增强。甘蔗品种GXB9~,其他两个品种对低氮环境有较强的调节适应能力。
关键词:甘蔗;氮水平;氮代谢;生理生化
中图分类号:$566.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5)05—0766—06
Effectsofdifferentnitrogenlevelsonkeyenzymesofnitrogen
metabolism andcontentsofrelatedactivesubstances
forthreesugarcanevarieties
ZHANG Yan—mei1,2YANG Li—tao ,LIXiang ,LIYang—rui’,’
(1CollegeofAgriculture,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5,China;StateKeyLab0rat0ryf0r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
ofSubtropicalAgro-Bioresources,Nanning 530005,China;SugarcaneResearchCenter,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xiKeyLaboratoryofSugarcaneBiotechnologyandGeneticImprovement,MinistryofAgricuhure/GuangxiKey
La boratory ofSugracaneGeneticImprovement,Nanning530007,China;4Guangx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