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苏轼的词作风格
邓婷
【内容提要】 苏轼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他还常将诗词并论、以诗为词,认为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内容都可以入词。他使人们认识到了原来作词还可以像写诗一样,题材不仅仅极限于风月柔情,还可以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人生感受,甚至家国大事!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巨大的革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词坛所受的震撼可想而知!就“以诗为词”而言,在词的题材与境界的开拓上,按传统关于词风格的划分,词可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苏轼词作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类的婉约之作。因此,苏轼既不能单一的归入豪放派,更不能草率地以婉约而论之,苏词应该是立体的多样的。苏轼一生政治风波不止,多次遭受排斥和贬谪。但这些遭遇反而加深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刻的理解,为他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苏轼的思想和词的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证。先由苏轼思想品格联系到其词作,再由豪放亦婉约的词作,最终体现苏轼坚贞坦荡、 乐观、 豁达、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思想品格与其大胆革新、 丰富多样词风的合一。
【关键词】 苏轼 词作 风格 豪放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文化长河中,北宋大文豪苏轼以其诗、词、 文、书画等方面的非凡造诣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阅历、 气度加上卓越的才华,是他成为北宋最伟大的文人。单就受后人喜爱程度而言,苏轼在古代文人中可以说是无人伦比的。当代文化大家余秋雨就曾坦言他最喜欢的文人就是苏东坡。而苏轼的词作更是代表这一种文学体材的最高成就。他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创立了崭新的豪放派词风。在他的笔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大大拓展了词境。他以诗文句法入词,下笔如行云流水,“行如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雄浑博大,豪迈激昂,大大扩展了词体的表现力,他的词,风格多样,或豪放壮丽,或飘逸洒脱,或清新隽秀,或身完缠绵,都能从心所欲,挥洒自如,而“极天下之工”。那么,苏东坡漂泊半生创下的这些绝世词作是否受到他生平思想的反应?我将以苏轼的生平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其词作与其思想之间的联系及在其影响下的词作风格特色。
一 、苏轼的生平思想
苏轼出生于公元1037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在一个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封建文化熏陶。父亲苏洵博览群书 、知识丰富,是著名的古文家。母亲程氏亦极富文化教养。其弟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治今,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课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①苏拭而且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不仅对儒、道、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佛、道的思想是苏拭的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拭具有较浓厚的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他22岁就中了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最高),入仕后怀有“奋厉有当世志”。苏拭知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文化气氛浓厚、三教合一的思想环境中本可如鱼得水,但他为人太过于率真,口无遮拦且勇于进言,致使他一生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坎坷。据说有一次,苏拭在与仁宗皇帝陈述时政时竟当面指出:“当今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②在封建社会,这等于就是当面指责皇帝!难怪其父苏涧曾直言:“拭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③
苏轼的一生中,政治风波不止,多次遭排斥打击,最后贬至当时甚为偏远荒凉的惠州、儋州等地。病逝前两个月,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诗云:“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瞻州。”最后一句,恰好点中了自己的光辉所在,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精辟的总结!甚至可以说,苏轼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他在受贬之后尤其是贬往黄州后,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刻理解后取得巨大成就而奠定的。因此有人认为,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如果没有这些逆境,中国的历史上只不
过又多了一位平庸的官吏罢了。
对于坎坷,苏轼并非麻木不仁:对于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人生观来对之。那就是“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之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④苏轼贬往黄州之后所作的《满庭芳》或许可以更具体地阐释这种全新的人生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干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