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治者不能依靠道德来进行统治,而必须通过奖惩(即严峻的刑罚)来进行统治。
他们强调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及政府与人民间带有感情色彩的固定关
系,这无疑是后世专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却是适应了当时对更大,更
复杂的政治制度之需求的产物。结果.一方面造成礼治与法治的融合和妥协a表
现在另一侧面,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但宗法制并没被彻底破坏。随着秦朝的二世
而亡,继之而立的汉代,出现了法律的儒家化趋势。儒家的“礼”所确定的社会准
则被吸收进法典之中。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甚至是礼的具体规范,都直接被写
进法典,与法律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汉代法律成为兼容儒家思想与法家学说的
混合物。以孝入律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汉代法律从立法的指
导思想到法律条文的内容再到司法领域中,无处不体现着孝的精神和原则。
首先从法律思想史角度来看: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孝是百行之首,是宗法制
度下家族社会的基本伦理。儒家把孝看得特别重要,孔子对曾子说:“夫孝,德
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汉代,统治阶级也充分认识到:“知子者贤父。知
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
因此,出现了“以孝治天下”的局面。除了非常注重孝道教育之外,还将孝道精
神作为立法的思想依据,并体现在法制的方方面面。其次,从家庭史的角度看:
战国以前的家庭聚族而居,血缘关系浓重遗存。战国中叶以后,在战争的冲击下,
聚族而居裂变为一个个“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个体小家庭,社会基础发生了
重大变化。秦始阜统一天下以后,六国地区通行的父子兄弟同居已经少见了。同
时,秦政府责成父子相告,打掉了父家长的威严。这样造成秦父权的衰弱,当时
社会大势是旧孝道的沦丧。汉代的家庭结构承袭秦制,兄弟通常分居,汉代家庭
是以夫妇及其子女所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体,父子同居者不多,兄弟姊妹同居者
更少,家庭人口约在四五人之问。这是汉型家庭结构的特色。在汉初探讨新的统
治方法时, 统治者大多认识到了孝道对稳固这种个体小家庭秩序的重要性。为
了巩固汉代新生的政权,有必要通过提倡孝道来调整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并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于是对孝道的提倡成了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汉代的立法
开始以儒家的等差性的孝道思想为指导思想,从而代替了原本承袭秦律而束的法
家的普遍性法律原则的立法指导思想。汉代的法律正是在这种孝道思想的指导下
制定的。
在立法内容上:孝道精神体现在西汉的各种立法中。在刑事法律方面,汉律
对于违反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制裁.对不孝罪作了很多明确规定。对违反孝道
的犯罪要给与很重的刑罚处罚。一般而占都是“弃市”或“枭首”;孝道还渗透
到行政法领域。首先,在官吏管理方面:官吏的选拔要以孝为标准。相反。若一
个大臣不符合孝道的要求,就要被罢官。官吏在职期问也要遵守孝道,如果违反
孝行也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同时,负有举察责任的官吏如果不举孝廉也要受
到处罚。另外,西汉政府还专门设置三老一职以宣扬孝道。其次,在奖励孝子和
养老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孝子不但可以有做官的机会,除此之外.汉代政府还给
孝子以经济奖励。奖励孝子还往往和养老结合在一起;西汉婚姻家庭法规中有关
孝道的规定主要表现在对父权的维护上。首先,家长对子女有人身支配权,可以
买卖,管教,甚至杀戮。其次,家长对家庭财产具有支配权。在婚姻有关的规定
上,强调家长对子女的主婚权;在诉讼法方而出于孝道规定了一系列原则:亲亲
得相首匿;宽宥老人犯罪;不孝罪为常赦所不原;宽宥复仇;无子昕妻入狱等。
在司法实践中:除了在立法指导思想及法律内容方面具体体现孝道精神之
外,在司法实践领域中,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也多按照孝道的精神来结案,而并
非单纯依照法律条文办事。这一点,在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中均有体现。
以孝道融入西汉法制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感化民众,稳定家庭。
家庭成为社会政治实践的起点,成为社会道德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社会教化的
起点。基本的人伦关系解决好了,家庭道德贯彻得好,社会教化的目的达到7,
也就能实现国家安宁的理想目标。其次,由“孝”入“忠”, 维护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统治者积极推崇孝道是有原因的。孝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规范,是有效
的社会控制的手段。孝是忠的基础,有了“孝”就不难“忠”了。再次,贵贱不
同罚,强化了尊卑关系。父母可以责打子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处死子女,
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子女在孝道的束缚下都谨言慎行,谦卑有礼。这样无形
中缔造了一种上下有序的社会状态,强化了尊卑关系,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政治的需求。最后.推行孝道有利于维护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