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治水,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ppt

明清时期的治水,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的治水,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ppt

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 1、黄河的治理 黄河的治理 黄河的治理 清初的陈潢,浙江钱塘人。他的治河理论在张霭生编纂的《河防述言》中有比较全面记述。 陈潢在治河方面的贡献,1、用“测水法”测流量和流速,按《河防述言》所述是“用土方法,以水纵横一丈、高一丈为一方,计此河能行水几方”,使筑堤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其他工程设计能更合乎要求,洪流通过时既能起到攻沙的作用,又不致因容纳不下而泛滥成灾。2、认识到黄河的泥沙是从中游黄土高原流失下来的,从而指出治理黄河必须“撤首尾而治之”。这种全面考虑根治黄河的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治河理论上的一大进步。 2、大运河的疏浚 元代在山东境内开凿的大运河,有些地段由于地势较高,水源不足,给航运造成了很大困难。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整治河道时束手无措,后采纳了老船工白英的建议。 白英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悉汶河水文与沿河地形的老船工,他建议在运河附近地势较高的汶河上修筑拦水坝,引水分流,为了调节地形形成的水位差,设置水闸,这就保证了运河全航的通行。他提出的筑坝、开河、导泉、挖湖以及建闸等一系列措施,较好的解决了南北大运河的通航问题。白英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学和水利工程知识,为南北大运河的通航作出了重要贡献。 3、盐碱地的改造 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引进 1、“一岁数收”技术 “一岁数收”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这一阶段农业技木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人们在对农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各项生产要素,通过间作、套作、混作、轮作等技术措施,合理安排种植,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使一年内的收获次数由一次增加到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 清代,关中地区一般是二年三收,运用了套种技术后,有的地方一年可达到“三收”。为实现“一岁数收”,除了要重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加强田间管理外,特别要求土地肥熟,那就是要深耕、多耕和多施肥料。 “一岁数收”需要多施肥,这也就促进了肥料的蓄积和施肥技术的发展。肥料的蓄积,这时除就地取材以扩充肥源外,还强调肥料的“酿造”。肥料种类已扩大为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十大类。同时,讲究提高肥效,重视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地使用。 2、新作物的引进 玉米、甘薯和烟草等都是起源于美洲的农作物,我国引进这些新作物是从16世纪初、明代中叶开始的。 a.最先引进的美洲农作物是玉米。玉米在我国明代的许多地方志中已有记载。最早见于安徽《颖州志》,玉米很可能是在16世纪初经由海路传入我国沿海和各省的。明末至少有12个省已种植。到18世纪,玉米栽培几乎遍及全国。 b.甘薯是万历年间引进的。福建人陈振龙从事海外贸易,在吕宋学会甘薯栽培技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回国时设法带回薯藤,并且试种成功。甘薯是高产作物,一般沙质土壤都宜种植,成为当时救荒的主要粮食,很受欢迎;不久传到浙江、山东、河南等省,逐渐提高栽培技术,在华北较为寒冷的冬季也能留种了。明、清之际,为推广甘薯而编写的著作有徐光启的《甘薯疏》、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和陆耀的《甘薯录》等。 c. 烟草的原产地大概是美洲墨酉哥,后来传至菲律宾。明中叶以后,自菲律宾传入我国时音译为“淡巴菰”。崇祯年间,已有不少人以吸烟为乐,一些种植粮食的农田也改种烟草了。 3、农学的新成就 明清时期,着重农、林、牧、副、渔各项技术知识系统记述的综合性农书主要有两部,一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还有一部是清朝官方编辑的《授时通考》。 明清农书的一大特点:地方性农书的大量出现。 a.《宝坻劝农书》、《知本提纲》《马首农言》等书都以一个地区为对象,因而所记耕作技术都比较详细; b.《沈氏农书》、《农言著实》、《山居琐言》等书都是经营地主把自己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的书; c.《农政全书》对救荒、荒政、备荒等问题加以叙述; d.《救荒本草》、《野菜谱》等是以救荒为目的的专书,对植物的特性描述的很详细; e.《捕蝗考》、《捕蝗汇编》除蝗虫灾害的专书。 总之,明清时期的农书数量很多,种类也繁多,具有鲜明的人定胜天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精神。农学原理的系统性阐述也比过去大大发展了。 4、蚕桑的发展 1、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名故宫,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内有房屋近一万间,外有高达10米的长方形紫禁城围绕,紫禁城的四角各修一座造型秀丽、屋顶有72条脊的角楼,环绕紫禁城是一条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正中,它的中轴线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合。 我国明清木构建筑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宫殿设

文档评论(0)

我的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