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十九首》程式化特征研究 王 津 摘要:汉代诗歌,较之后代,量少而成就为高。《古诗十九首》作为文人五 言诗成熟之代表,以其浑融自然、天衣无缝的境界令后世诗人、评者赞叹不己、 探索不尽。但至今为止,仍有一些问题极具研究价值: 一、《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何以在题材、风格、语言、结 构、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如此相似; 二、《古诗十九首》何以能够做到浑融无迹、言情不尽; 三、《古诗十九首》的后世评价在诸多方面何以如此相合。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具体文本、选材编排、后世评价等方面都有一些 程式化的特征表现,它们与上述三个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即从三个角度(具 体文本角度、编选角度和后世评价角度)去探讨,以期发现《古诗十九首》程式 化特征的表现,并进而探讨这些程式化特征的成因,从而试图从诗歌文体学、接 受学的角度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合乎情理的解释。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古诗十九首》文本程式化特征研究三个角度。语言,《古诗十九 首》中语句多有重复或类似现象,语言呈现明显的反复格式和生发格式,具有极 强的音乐美感;结构,《古诗十九首》以“抒怀”、“情节”、“景物”为其结构程式 的三要素,其中“抒怀”为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或增或减,通过不同方式组合成 几种具体的结构形态,利于作者于短时间内构思创作;艺术表现手法,《古诗十九 首》多回忆、幻想之作,或直接运用忆想手法,或通过拟代手法回忆或幻想来造 成一种含蓄不尽的意蕴,此为十九首之普遍现象。‘古诗十九首》文本程式化特征 之成因与汉代乐府音乐文化之盛行密切相关。汉乐府乃诉诸表演之歌舞艺术,在 发展中渐成程式化的表演套路,在两汉乐府音乐文化的浸染之下,十九首的作者 熟悉乐府的语言、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曲调等,依据帕里一洛德口头诗歌理论 所言,不断地感受、体验对歌手逐渐形成程式化认识可起潜移默化之作用,因此, 深受乐府音乐文化熏陶的十九首的作者,其发诗为歌自然会有程式化的痕迹。而 这即可从一个方面解释十九首风格、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的 相似性问题以及其浑融自然风格特征的成因。 第二章《古诗十九首》选材、编排程式化特征研究两个编排程式特征。 一纲二线。《古诗十九首》以《行行重行行》一首为纲,余十八首交织游子类与思 妇类两条线索,而两条线索本身又都各有隐性线索(内在的情感变化之线)和显 性线索(外在的时令、色调、气氛的变化以及语言内容的相互承接、呼应),这些 外在与内在线索混合交织,构成了《古诗十九首》排列上绵密无缝的结构形态。 圆形结构。从外在形式上看,《古诗十九首》除总纲之诗外,余十八首就思妇类诗 与游子类诗的身份、地点、数量排列看呈思妇(家)(1首)——游子(外)(5 一游子(外)(1首)的排列形式,恰形成一圆形结构;从内在情感逻辑上看,《古 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内心充满了距离之下的理想失落的焦虑,二者的理想由 重合到偏移再到重合,展示了二者由外求于他者而归止于儒家伦理束缚的人生价 值观念的辗转变化,此亦成一圆形结构。《古诗十九首》编排上所呈现之双线交织 的圆形有序的组诗结构,应与当时文人创作、编写组诗的风气有密切联系,此可 从《文选》中组诗编排之整体性与有序性、总括性与承接呼应性等特点看出。而 理清其编排程式则可从一个侧面来理解其言情不尽风格的成因。至于其选材、风 格的相似性问题,本章则试图从萧统及其文人集团“诗以化成”的诗教观念、“雅 正”的诗美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古诗十九首》后世评价心理程式化特征研究 从《古诗十九首》 的后世评论入手,整理相关评论,可以看出评论大约集中于以下几个话题:创作 时代问题,与汉乐府、建安诗歌的关系问题,与诗三百的关系问题,艺术风格的 问题。这些评论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温”与。自然”风格的普遍追求:在文学上 对“温”这一风格的普遍追求,固然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密切相关,但 这一追求背后折射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质——温和的性格,这一社会性格与中国特 有的地理环境下的农耕文明和特有的以“和爱”为中心的儒、道文化精神密切相 关;在对文学风格“自然”境界的追求的背后,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 的存在境界的普遍向往的心理,这恰是中国儒道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余论:总结20世纪《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概况,指出其在四个方面仍有很大 的研究空间,即《古诗十九首》后世诗评概念的研究、《古诗十九首》语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